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曾子易箦的故事和曾子易箦原文及赏析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子易箦的故事和曾子易箦原文及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曾子易箦的故事
- 2、曾子易箦原文及赏析
- 3、曾子易箦说明什么
- 4、·有没有《曾子易箦》的原文及翻译
- 5、求《曾子易箦》文言文的词语翻译、越多越好、ppt更好、速急!!!悬赏50!!!
- 6、曾子易箦
- 7、《先秦散文·礼记·曾子易箦》原文鉴赏
- 8、古文观止:曾子易箦
- 9、礼记选文: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的故事
《札记·檀弓上》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曾子卧病在床,弟子和儿子均在一旁服侍,无意中执蜡烛的家童发现曾子身下是一张漂亮的“大夫之箦”,便脱口赞颂席子光滑。家人忙制止,不料曾子神志尚清醒,忙起身说:“这是大夫等级才能使用的席子,我的职位是不能享受此席的。马上换掉。”站在一旁的儿子忙说,现在您重病在身,还是天亮之后再说吧。曾子说:“君子爱人是遵循道德标准的,而小人爱人则是无原则地宽容。”于是,家人忙换掉这张席子,曾子安稳地躺下不久就死去了。这就是“曾子易箦”的故事。
曾子易箦原文及赏析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赏析:
文章的宗旨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暴露“礼”的崩坏,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礼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曾参是以身护礼的典范。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讲,以曾参为榜样,那是迂腐至极的。但抛开曾参所守“礼”的内容,他那种严于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将“德”的内容以新易旧,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名言。
临终易箦,对于曾子来说,不过是其一生中最微乎其微的生活细节,而这个细节正是回光返照中一道耀眼的闪光。《礼记》的原创者,对于这个细节做了简洁而生动地描绘。虽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场景具体,人物的情态毕现。尤其是童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曾参表态坚决,语重心长,都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要更换与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床席,乃至在更换床席的过程中死去,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这是一个极端的“克己服礼”的事例。
曾子易箦说明什么
在古时候,曾子的话是他恪守礼法的坚定思想观念的表现,还间接地教育了儿女,是有道理的.但以现代人的看法,曾子严守的等级观念违背现代人的平等观
·有没有《曾子易箦》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曾子(孔子的有名弟子)寝疾,病。乐正子春(曾子的弟子)坐于床下,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坐于足,童子隅坐而
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读音huan三声,浑圆、有光泽的样子),大夫之箦(读音ze二声,竹席)与!”子春曰:“止!”曾
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人名,鲁国的权臣)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读音ji二声,急)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
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翻译:曾子病重躺在床上,很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童仆说:“华美而圆润,(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圆润,(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及保┗坏?/font》
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幸好到了早晨,(等天亮)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爱人用德操,小人爱人是用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需求啊?
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完满了。”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他)躺回席子上还没躺好就死了。
感: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现在看来显得挺可笑的。还有个细节,让我觉得这故事是编造的:别人送你席子,不可能会铺到
你的床上去吧?曾子既然是能继承孔子思想的高徒,当然会比一个童仆更了解封建礼教的条框,宁死都要换掉大夫的席子的曾子,
又如何会知错而先犯礼呢?
不过,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说得实在是非常好!我还想狗尾续貂补上一句: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
小人爱人以钱财
求《曾子易箦》文言文的词语翻译、越多越好、ppt更好、速急!!!悬赏50!!!
出处:《礼记·檀弓上》
曾子(1)寝疾(2),病。乐正子春(3)坐于床下,曾元、曾申(4)坐于足,童子隅(5)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6),大夫之箦(7)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8)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9)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10)矣,不可以变(11)。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2)。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13)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14)席未安而没(15)。
【注释】
(1)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
(2)寝疾:病倒,卧病,此偏向于病倒。寝,睡卧。疾,小病。
(3)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
(4)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5)隅:名词作状语,在角落。
(6)华而睆(huǎn):华美,光滑。
(7)箦(zé):席子。
(8)瞿然:惊叹的样子。
(9)季孙︰鲁国大夫;曾子受其赐箦,非礼也。
(10)革:通“亟”,指病重。
(11)变:在此指移动
(12)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13)正而毙︰谓合于正礼而殁。
(14)反:同“返”。
(15)没:同:“殁”,死。
【白话翻译】
曾子卧病不起,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的下首,曾元、曾申坐在曾子脚边,一个少年童仆手执烛火坐在墙角。童仆说:“又华丽,又光亮,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他们的话,显出吃惊的样子说:“哎呀!”那童仆却又说了一句:“又华丽,又光亮,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啊!这是季孙赏赐的,我因病没能将它换下来。元,扶起我来,换去这张席子。”曾元说:“您已经病危了,不可以挪动身子。希望能等到天明,再请让我们为您换去席子。”曾子说:“你对我的爱护,还不如这位童仆。君子爱护人,就用德行来要求他;小人爱护人,只是让他获得一时的安逸。我还会有什么要求呢?我只有能合乎礼制地死去,心里才满足啊!”于是,曾子被扶下床,大夫用的竹席被撤换下来。曾子又被扶回换过的席子上,还没躺好就死了。
曾子易箦
《礼记》上记载了曾子临死前的一则小故事。故事简短,全文引述如下。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将这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样的——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他脚边,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赠送我的,我自己已经无力更换它了。(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则对人无原则地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只要能够得死得不背礼,就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文章篇幅短小,却写得生动传神,人物性格鲜明。曾子对“礼”的恪守和执着,童子的童言无忌、心直口快和坚持,乐正子春对老师的感情,曾元对父亲病危的担忧,无不跃然纸上,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曾申未着一字,却也令人遐想:他可能在亲情与“礼”之间犹豫、徘徊,也可能他觉得自己不是长子,不好发表意见。文中童子的形象特别突出,是他首先注意到了曾子不合乎“礼”的细节。在子春阻止他,不让他“乱说”的情况之下,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这显然是曾子平日里濡染熏陶的结果。他的形象对曾子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现代人是很精明的了,对曾子死前拘泥于“礼”的迂腐肯定感到很可笑吧——人都要死了,还守什么“礼”?况且这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细节而已!曾子的执着,特别了“小处不可随便”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死前说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更是值得今天的人们警醒。爱不是姑息、迁就、纵容,爱是有原则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言原文和译文均引自“百度百科”,略有改动。
《先秦散文·礼记·曾子易箦》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礼记·曾子易箦》原文鉴赏
曾子寝疾②,病③。乐正子春坐於床下④。曾元、曾申坐於足⑤。童子隅坐而执烛⑥。
童子曰:“华而睆⑦!大夫之箦与⑧?”子春曰:“止⑨!”曾子闻之,瞿然曰⑩:“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11)。我未之能易也(12)。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3)!不可以变(14)。幸而至于旦(15),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16);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7)。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8),斯已矣。”举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没(20)。
【注释】①选自《礼记·檀弓下》。曾子:名参,孔子弟子。箦(ze音泽):竹制床席。②寝疾:因病卧床。③病:病重。④乐正子春:曾子弟子。床下:床前。⑤曾元、曾申:曾子的两个儿子。坐于足:坐在脚傍。⑥隅:角落。⑦华:华丽。睆(huan音缓):光滑。⑧大夫:官阶名。⑨止:使童仆勿言。⑩瞿然:形容惊起之状。(11)季孙:鲁国大夫。(12)易:更换。(13)革(ji音及):急,危急。(14)变:变动,移动。(15)旦:天亮。(16)以德:用以成全别人的美德。(17)细人:小人,见识短浅的人。姑息:苟且以取安。(18)得正而毙:犹言死得规规矩矩。(19)举扶:把人抬起来。(20)反席:换过床席。未安:还没有放置安稳。没:通“殁”,死亡。
【今译】曾子因病卧床不起,病得很厉害。乐正子春坐在床边,曾元、曾深坐在脚傍。一个小童仆坐在角落里端着蜡烛。
小童仆说:“好漂亮、好光滑,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子春说:“不得作声!”曾子听到后,忽然惊醒过来,呼了口气,小童又说;“好漂亮,那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力气换掉它。曾元!起来把席子撤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重了,不能搬动身体,希望能到天亮。再换掉席子。”曾子说:“你爱我的心还不如小童仆。君子爱别人,就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才会苟且取安。我现在还有什么要求呢?只盼死得规规矩矩罢了。”于是大家托起曾子,更换了席子,换过席子还来不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断气了。
【集评】宋·谢枋得《谢叠山先生评注四种》:“曾子易篑,按曾子垂训之言犹可为天下后世法常,以《论语》启年,启足之言,参观可见曾子之宏度。”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四》:“篇中摹写处,无不曲有神情,自是千古奇笔。”
清·全诚《重评古文释义新编·卷三》:“易箦以得正,小中见大,一生德行,于此完全无憾。而行文之妙,则针线细密,神情宛肖,简老之中,恣态横生。”
【总案】《曾子易箦》所叙述的事情很简单,但作者却善于在这简单的小事里通过人物语言的运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子春听到童子的发问,怕惊动老师,用一“止”字来描写子春的护师之情。而这一“止”字又为后面曾元所说“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的话作了伏笔。当曾子昕到童子的发问,感到很吃惊,作者用一“呼”字来表达曾子的身体虚弱和惊觉之状。这一“呼”字也为后来曾子更换床席开了先声。一“止”一“呼”,两边夹写,一时俱到,前后映带,言简意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最后写更换床席的情节,寥寥数语,惊心动魄。众人抬起曾子,更换床席,床席刚刚换好,还来不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气绝身亡。这样写即实现了曾子“得正而毙”的愿望,又使文章脉胳清楚,首尾照应。
古文观止: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出自《礼记·檀弓上》。《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记》的一部选集。
《礼记》有两种传本,一为戴德所编,称《大戴礼记》,今存四十篇;另一为戴德侄子戴圣所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分上下两部分,主要记载礼仪制度、孔子和孔子的学生以及其他历史人物有关的言行举止。
话说曾子,即曾参,卧病在床,病情危急。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儿子曾元和曾申坐在他旁边,一童子则手里拿着灯烛坐在角落里。
童子说:“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华而睆”说的是“箦”,箦是一种竹席,华美而光洁,是大夫所用的,可是曾子不是大夫,所以童子如是说。
子春听见了,连忙遏止,让童子别说话。曾子听到声音惊醒过来,有点疑惑。童子便重复一遍刚才的话。
曾子回答说:“是的,这是大夫之箦,是鲁国大夫季孙给我的,我还没来得及撤换。”说完,他就让儿子曾元扶起来“易箦”。
曾元忙说:“您老人家病情危急,不宜移动,还是等到天亮再换吧。”
曾子回道:“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曾子批评自己的儿子对他的爱不及童子,因为君子爱人就要成全他的德行,而小人爱人则无条件宽容。不合乎礼法的事不能做,正所谓“得正而毙”,足矣!
于是,大家就抬起曾子撤换竹席,然而“反席未安而没”。
文章到此就结束了,这个故事很简短,人物之间的对话很简洁。作者以曾子易箦的事例来说明遵守礼仪的重要性!
如今,在我们看来,这确实是一个极端克己复礼的例子,如果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待这件事,想必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曾子怎么这么迂腐?有必要为了换个竹席而不顾生命吗?
时代环境的不同,人的观念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曾子说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一句到现在还是很有道理的,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爱护关心一个人,绝对不是无条件的纵容!爱人,除了“以德”,还可以“以什么”?
礼记选文:曾子易箦
一、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
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礼记檀弓上)
【语译】
曾子卧病在床,病得很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在他的脚边,一个童仆坐在墙角,拿着烛火。童仆说:「又漂亮、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子春说:「别作声!
曾子听到了这句话,惊诧地说:「喔!」童仆说:「又漂亮、又光滑!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赏赐的。我生病没能换掉它,元!扶我起来,换掉席子。」曾元说:「您病得很重了,不宜移动。希望挨到天亮了,我再来换掉它。」
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小童呢!君子用德爱人,小人爱人是放纵宽容。我要求什么呢?我能够合乎礼而死去,就心满意足了。」几个人扶他起来,换掉席子,回到床上还没躺好,就去世了。
【简析】
曾子认为死在季孙所赐的大夫享用的竹席上是不合礼的,所以临死前坚决换掉,充分反映曾子宁可守礼而死,不愿苟且违礼以求生。
文章开始详细介绍乐正子春、曾元、曾申及童子所坐的位置,甚至童子秉烛坐在墙角,这样的具体状态也写了出来。那么多人紧挨着病人环坐围守,把曾子病情的严重,以及当时紧张的气氛都描述得很具体生动。写曾子醒悟到自己做了不合于礼的事,也描摹得非常传神。当曾子听到家童无意中说出自己所睡之席是「大夫之箦」时,便「瞿然曰:『呼!』」把曾子吃惊的神态,病中乏力的语气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曾子在让儿子替他换掉席子时,说了两句话:「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虽然没有直接命令的语气,但比直接命令的语气还要强硬,从而反映出曾子恪守礼制,一丝不苟的精神。文章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从而显示人物的性格。
二、杜蒉扬觯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礼记檀弓下)
【语译】
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饮酒,师旷和李调作陪,敲钟奏乐。这时宰夫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问道:「他们在哪儿?」有人说:「在寝宫内。」杜蒉进入寝宫,走上石阶,到了堂上。斟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酒。」再斟了一杯,说:「李调喝了这杯酒。」再斟了一杯,自己在堂上朝北跪下,一口喝干,就起身下阶,快步走了出去。晋平公喊他进来问道:「杜蒉,刚才你的用意可能是要开导我,所以我没有先问你。你叫师旷喝酒是什么意思?」杜蒉说:「平常遇到甲子和乙卯的不祥日子,国君尚且不奏乐。现在知悼子灵柩还放在堂上,这比子卯日更忌讳!师旷是乐官之长,他不把这意思告诉您,所以罚他喝酒。」晋平公又问:「你要李调喝酒又是什么意思呢?」杜蒉说:「李调是您宠信的近臣,但为了自己贪图吃喝,竟忘了君王违礼的过失。所以也要罚他喝酒。」晋平公说:「那么,你喝酒又是什么意思呢?」杜蒉说:「我不过是一个宰夫,不专心拿着刀子、勺子来供给饮食,竟敢参与使君王纳谏和防止闲话的工作,所以也要罚我自己。」晋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啊,你也倒一杯酒来罚我吧!」杜蒉洗了酒杯,举着罚酒献上。晋平公对侍从说:「如果我死后,一定不要丢掉这个酒杯。」所以到现在,每逢宴饮完毕,一定要举起酒杯,就叫做「杜举」。
【简析】
本文记述春秋时晋国的宰夫杜蒉以巧妙的方式,谏阻晋平公在国家重臣丧事期间,仍恣意作乐的非礼行为。
这篇文章中杜蒉用欲擒故纵、旁敲侧击的手法,使晋平公欣然接纳谏言。文章开始处处悬疑,中间则层层剥笋,意到笔收,且有回波荡漾之妙。在作者笔下刻划出杜蒉机智敏捷,深明大义,又富于诙谐幽默的形象。对比之下,师旷、李调,虽是近臣,但不知忧国忧君,一味顺从晋平公,只求苟安的个性也表露无遗。而晋平公身为一国之君,沉迷逸乐的本性亦揭示得明明白白,但他能接受意见,善于改过,还算可贵。
三、不食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语译: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饭菜,等待饥民并且拿食物给他们吃。这时,有一个饥民,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迷迷糊糊(饿得头昏眼花)地向前走来。黔敖左手端食物,右手拿汤,对他大声喊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眼睛瞪着他,说:「我就是不愿意吃这种没礼貌的饭,才落到这种地步。」黔敖听了连忙向他道歉,但他还是不肯吃,最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情,就说:「没有这样的道理吧!别人大声吆喝叫你来吃,当然可以离开不吃;但在道歉之后,也就可以吃了。」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