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高阳酒徒成语典故和高阳酒徒的成语故事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阳酒徒成语典故和高阳酒徒的成语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阳酒徒成语典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阳酒徒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返回目录

高阳酒徒的成语故事

【成语】: 高阳酒徒
【拼音】: gāo yáng jiǔ tú
【解释】: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郦食其)踵军门上谒……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非儒人也。’”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尿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按着宝剑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返回目录

高阳酒徒的意思 高阳酒徒的出处

1、“高阳酒徒”的原义是汉代郦食其欲投效刘邦,被误以为儒生而遭拒,遂自称为“高阳酒徒”,始被刘邦所用;后泛指好饮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2、“高阳酒徒”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也作“高阳公子”“高阳狂客”。
3、成语寓意:郦食其是一个读书人还是自称“高阳酒徒”,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刘邦本看不起读书人,但如果这个读书人有能力,能令他信服,那么他的态度也会迅速改变。这正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在生活中,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

返回目录

郦食其是刘邦最为优秀的外交家,他最后结局如何

郦食其是楚汉争霸期间最出色的纵横家之一,他在六旬之时才投靠刘邦,却给刘邦提出了极具指导意义的统一全国的策略,并且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只身劝降了拥兵数十万的齐国。而郦食其的人生结局却是十分的悲惨——在劝降齐国之后又被齐王田广烹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着项羽北伐齐国的间隙联络各路诸侯,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一举攻占了西楚的都城彭城。但是没想到在刚刚取得胜利之后,却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击溃,反楚联盟瞬间瓦解。次月,刘邦守正残兵退守荥阳,并派韩信出兵重新征服了魏王豹。此时韩信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即韩信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平定北伐,增强实力以与项羽对峙。但是韩信刚走,刘邦再次被项羽围困,被逼无奈之际,刘邦打算放弃成皋以东的领地,重新退守关中。

此时郦食其提出——汉军不但不能西退,反而应该逆流而上,继续东征。因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只有占领了敖仓,掌握了天下粮草之所在,才能稳准阵脚,才能形成“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的形势。所以,“原(愿)足下急复进兵”。刘邦“乃从其画,复守敖仓”。

此时的北路军韩信已经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他在井陉之战中取胜,俘虏赵王歇,随后迫使燕国投降,现在北方只剩下了最难啃的骨头——齐国。从整个策略上来看,郦食其与韩信是不谋而合的,他也认为刘邦若想夺取天下,此时的当务之急就是拿下齐国。但是“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彊,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即,齐国是实力最强的诸侯之一,如果大汉要强行使用武力来平定齐国,则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消耗自己的实力。所以,用说客游说齐国,让他们主动投降才是上策,而最合适的说客正是郦食其本人。

郦食其奉命前往齐国见到齐王田广之后,先是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优缺点,又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形势,最终得出的结论便是——田广跟着刘邦有肉吃,跟着项羽只能坐以待毙。听闻之后“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但正在郦食其已经劝降齐王田广之后,北伐途中的韩信却犯难了——汉王命我率领精兵平定北方,没想到竟然让一个儒生凭三寸不烂之舌抢了功劳,那这个仗我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啊。韩信的谋士蒯彻说:“打!必须打啊!您是带兵的将军,打仗是您的天职,不打仗怎么在天下人面前证明您的价值呢!再说了,汉王命您东征,却没下令让您停止东征啊(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一听,蒯彻说得十分有道理啊,于是他便在已经得知齐国投降的消息之后继续向齐国进军,早已撤防的齐国当然禁不住军事天才韩信的强烈攻势。

此时的田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再求郦食其想办法组织韩信的进军,但“高阳酒徒”郦食其才不给田广这个面子,也不惧怕田广的威胁呢,他说:“老子不会替你求情的(而公不为若更言)”。知道大势已去的齐王田广便对郦食其使用了烹刑,随后引兵向东逃遁。

郦食其在关键时刻让刘邦保住敖仓,占据了天下粮草之所在,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降了齐国,可以说是给汉朝建国立下了不世之功。若没有郦食其的游说,则田广必然会屯集重兵防御韩信,那么齐国就真的“未可以岁月破”了。而郦食其之死也让刘邦感到十分的惋惜,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破格将郦食其之子郦疥封为高梁侯。

返回目录

高阳酒徒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高阳酒徒”是指“郦食其”这位历史人物,“高阳酒徒”是秦末年代,谋士郦食其去追随刘邦时对自己的称呼,现用以代指指嗜酒而不羁的人,语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成语典故:
典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原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返回目录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郦食其真的是被韩信所杀吗

说到汉朝时期的郦食其其实也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这个人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出名吧,但是他可厉害了,他帮助了刘邦很大的忙了,但是最后这个人还是死了,而且是被害死的,话说好像是韩信给害死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郦食其真的是被韩信所杀吗?郦食其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有个成语叫高阳酒徒,就是指郦食其。郦食其,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好读书,因家境穷困,屈尊当了一名看门小吏。秦末大乱,英雄辈出,路过高阳的大将很多,郦食其问其姓名,连连摇头。
刘邦起义后,曾率军经过高阳,郦食其认为刘邦可成大事,便想办法接近,想投靠刘邦。当郦食其托人终于在旅馆见到刘邦时,刘邦却坐在床上,侍女正为他洗脚,十分傲慢。郦食其见刘邦傲慢,也不下拜,然后直奔主题,向刘邦建议先取陈留(今河南陈留),以陈留为军需补给之地,然后进军关中,做到进退自如。
刘邦听了他这一番高论,正中下怀,马上推开侍女,以上宾相待。随后,郦食其亲赴陈留,在没说动县令归附的情况下,将县令灌醉,打开城门,将刘邦的军队引进了城中,为刘邦轻松拿下了陈留这一重要军事基地,郦食其因功被刘邦封为广野君,从此随刘邦南征北战。
郦食其随刘邦入关的过程中,又立了一大功,那就是刘邦攻打秦朝峣关时,郦食其带了大量珍宝,去收买了峣关守将,麻痹守将,使刘邦通过偷袭轻松夺取了峣关,为进军咸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郦食其在刘邦南征北战的表现和功业来看,确实是个聪明人,但他的死,却也是因为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汉三年(前204)九月,燕赵已定,唯齐国未下,刘邦遂命韩信东征齐国。当时,田广为齐王,田横为齐相,麾下二十万军队。韩信手中兵马虽然不足,但他智勇双全,威震四海,战争中以少胜多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田广畏惧。
郦食其喜欢卖弄,这时,他向刘邦自请去招降齐国,刘邦同意了。于是,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田广、田横罢兵投降,又写信给韩信,让他退兵,说已经招降了齐王。同时,田广因已归附刘邦,撤掉防守,纵情玩乐去了。
但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就说服齐王归降,心里很不服,竟乘着夜色,带兵攻入了齐国。田广大怒,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立即将郦食其烹杀了。

返回目录

高阳酒徒成语解释及出处故事

【成语】:
高阳酒徒
【拼音】:
【解释】:
秦末年代,谋士郦食其去追随刘邦时对自己的称呼。偏正式,作宾语。现用以代指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举例造句】:
听街市凭喳呼,偏冷落高阳酒徒。
【成语典故】: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郦食(yi)其(ji))踵军门上谒……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非儒人也。’”
秦末汉初时,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是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人向刘邦推荐自己,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业。这个小兵真的向刘邦推荐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到驿舍里去见面。
这天,郦食其来了。门卫进去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看他的举止打扮,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过尿。这次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十分生气,瞪着大眼,啪地一声把剑拨出来:“回去,重新说,什么读书人,谁是读书人,你说有一个高阳酒徒求见”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攀谈,谈得挺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供应,被刘邦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又将其弟郦商荐归刘邦,被刘邦封为将军。楚汉战争中,郦食其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