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和六祖惠能生平有什么典故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和六祖惠能生平有什么典故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最上乘论
六、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
阿弥陀佛!

返回目录

六祖惠能生平有什么典故

六祖惠能是禅宗“顿悟派”的创始者。据说佛教禅宗传到他时已经是第六代,故称六祖。六祖法名惠能,俗姓卢,初唐时人。父亲卢行滔曾佐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出生,三岁丧父,长大后靠打柴卖钱养活母亲。二十四岁出家为僧,拜弘忍为师。初作杂役僧,在寺内劈柴造饭,后因与师兄神秀比赛作偈(即诗),他作的偈对禅宗教义理解深刻,论述透辟,因而得到五祖弘忍的信任,秘传袈裟给他。惠能得到袈裟后,夤夜逃往岭南(今广州)。据《坛经》记载,师兄神秀曾派人跟踪刺杀惠能,但没有成功。原因是惠能说服了刺客,且收为弟子,二人一同逃往岭南。到岭南后,隐名埋姓十六年。在高宗仪凤元年(676),一次在岭南法性寺旁听众僧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禅理,有僧云是风动,有僧云是幡动。他插言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听此话出语不凡,料想惠能定有来历,绝非寻常之辈。请进大殿问明情况,印宗便自动让位,请惠能主持法性寺。从此,惠能便以禅宗祖师身份活跃于佛门,与北方神秀相对立。因惠能主张“顿悟”,称“顿悟派”;神秀主张“渐悟”,故称“渐悟派”,两派的主张集中表现在二人比赛作偈时的偈中,现引录如下,并稍加解释:

神秀渐悟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抚拭,

休教惹尘埃。

惠能顿悟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译作道树或觉树,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彻底觉悟的。有学者解释,先天所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或者说断绝一切尘世烦恼的大智大觉为菩提。佛教把人的肉体看作是摆脱烦恼的最大障碍,如果身体变成彻底觉悟的道树,当然就无所谓烦恼了。六祖从佛性纯然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不能用具体形象去表示,故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而渐悟派则认为,佛徒要到达真正觉悟,需要不断修行,经常注意克服是非杂念,即时时勤抚拭,像打扫灰尘一样,不要被世俗生活所沾染。惠能顿悟派则认为,人要具有佛性,不必慢慢修行,世间一切都是虚无的,谈不到抚拭不抚拭,心净自然成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觉即是佛”。意思说佛是人主观兴起的一种信念,只能到心中去找,不必到客观世界中去寻。自己心灵清净就成了佛。他强调的是主观修养,自我意识。念佛念经、坐禅、修功德之类,都是蠢人的举动。有觉悟的人自净其心,不干那些傻事。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但无不净,西方距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不到;但行直心,到如弹指。”惠能把过去佛教那一套繁琐的戒律统统否定了,剩下的只有他的心——主观精神。这种简便易行的修炼方式,很适合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很快就流传开来。惠能开创的禅宗顿悟派学说,对唐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加以改造后形成的新的佛教体系,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的生平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 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撰《曹溪大师第二碑》。

返回目录

请帮我详细讲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事迹

六祖慧能(638~713)
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县)。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干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不久慧能又从广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这里,慧能正式「开山」传法。这时候,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武后、中宗召请,终不赴京。禅宗自初祖以来,无顿渐之分,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应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禅宗 -- 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返回目录

六祖惠能的故事三

六祖惠能的故事三
五祖弘忍一天一天的老了,传衣钵的事情也一天一天的摆在了东禅寺所有人的面前。大家私下里都在猜弘忍最终会将衣钵传给哪个徒弟。
终于有一天,弘忍召集所有的弟子开会,告诉大家谁想要得到衣钵,第二天都交一首四句偈子来。散会后,众弟子们避开大弟子神秀,对这种事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讨论后大家都觉得既然关系到衣钵,那大弟子神秀应该是机会最大的。其他人做了偈子也得不到衣钵,而且万一做的偈子比神秀的更好,以神秀的性格,对于今后的修行都可能受到刁难。于是大家就都没有作这个偈子。
而对于大弟子神秀来说,这也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偈子关系到衣钵,如果偈子做得好,那衣钵肯定有戏,但是如果偈子得不到师父的肯定,那衣钵可能得不到了。怎么办呢?最后他想了一个通宵,终于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办法。他将四句偈子写在墙上,这样,如果偈子好,那肯定得到师父的首肯,如果不得师意,那也可以说是随意之作,不作为本次提交的偈子。于是他拿来了笔墨,在寺院的墙上写下: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翻译: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道树一样,可以作为修行的基础。我们这一念心,就像光明灿烂的明镜台一样,圆光普照一切万法。我们要想复本心源,得到究竟的清净,使这个菩提道树,日趋庄严高大,那就要勤勤恳恳,时时刻刻的修行用功,把这个明镜台拂拭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不要使许多无明烦恼的粗尘细垢把菩提树和明镜台染得污浊。)
第二天弘忍有事外出三天,而神秀作在墙上的偈子很快就被其他弟子们看到并传开了。一个小和尚到米房时也在念着几句偈子,惠能听到了问小和尚在念什么,小和尚告诉他,在念一首偈子,并再次认真的念了一遍给惠能听。惠能听后告诉小和尚说:“我也会作四句偈子,但是不会写字。”
小和尚大惊:“你整日在米房舂米,连字都不会写,还能作偈子!?”
惠能仍坚持说能做偈子,小和尚逗他:“你会作偈子,那我就帮你写在墙上”
小和尚带着惠能来到神秀作偈子的墙前,准备好笔墨。惠能沉思了一会,说出了他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翻译:佛果菩提无形无相,本来没有一法可得,那有什么菩提树。智光明彻,空无所有,本来就是非色非声,那有什么明镜台。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本来无有一物。既是不生不灭,无修无证,那里还有什么烦恼可断,尘埃可惹!)
小和尚听后深受震憾,认认真真的将惠能作所的偈子写在的神秀的偈子旁边。两首偈子引来了众多弟子前来观看,一时寺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在讨论着这两首偈子的高下。
当日三更,惠能仍在米房劳作,一个老和尚驻着手杖来到了米房,问惠能:
“米熟否?”(翻译:米熟了吗?)
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欠筛在.“(翻译“米就就熟了,只差筛了。筛同师。言下之意是只差师父来指点了)
弘忍知道传衣钵的时机和对象都已经找到了,于是用手杖对着米袋敲了三下,然后转身走到神秀和惠能作偈子的墙前,脱下鞋子,用鞋面将惠能所作的偈子擦去,返回了自己的房间。

返回目录

六祖慧能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惠能(638年2月27日-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