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律诗平仄规律和七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律诗平仄规律和七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律诗平仄规律
- 2、七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 3、五言绝句平仄规律及押韵口诀是什么
- 4、诗词格律口诀是什么
- 5、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 6、七律诗对仗口诀是什么
- 7、【写格律诗基本口诀】
- 8、诗词课|格律诗句一般平仄规则
- 9、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 10、七言绝句平仄规律口诀
律诗平仄规律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可为二,记住其规则,有助于对律诗格式的记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则能应对而出,勿需死记硬背。
其一为相重相间。第一是相重,诗句里除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其余每个节奏单位的平仄,总是相重叠的,如:平平一一仄仄,平平平一一仄仄。而且,律诗中后四句的平仄与前四句完全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声律。第二是相间,每一诗句,平声字与仄声字总是轮流出现,交替使用。上一节奏为平,则下一节奏必为仄,反之亦然。如: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二、四、六字的平仄必不同。平仄的相重相间规则,使诗句的声律抑扬而不致单调。
其二是粘对。对:指平仄对立,一联诗句中,上下句同一位置的字,其平声与仄声要相对立。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平仄一致,每两联之间,后联上句的第二字与前联下句的第二字,平仄要一致。故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对七言律诗而言,两联的第四字也要相粘。粘对规则使声调富有变化而不致板滞。若不“对”,称为“失对”,则上下两的平仄就会雷同;若不“粘”,称为“失粘”,则前后联的平仄又要雷同了。失对与失粘都是律诗的大忌。
另外,还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孤平”是指平脚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了,这是诗家大忌。对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具体而言,五言律诗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仄仄仄平平”式,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七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七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七言律诗平仄规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体格律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五言绝句平仄规律及押韵口诀是什么
五言绝句平仄规律及押韵口诀是:
1、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2、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普通话的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五言绝句特点: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诗词格律口诀是什么
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
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
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诗词格律的起源
在唐代,产生了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今体诗,宋代以后称为近体诗,包括全部的律诗和一部分绝句。由此,就把近体诗产生以前的没有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的诗称之为古体诗。
而在隋唐时候,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中原,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燕乐,配合燕乐演唱的词则称为曲子词,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词是配乐演唱的,一开始并不太讲每一个字的平仄调配,但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他们把写惯了的近体诗的格律引入到词中去,于是就有了小令词的格律。
后来,又有懂得音乐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选择与之相配合的字,后代文人不懂音乐,或者乐谱失传,只能根据古代这些懂音乐的词人所写的词的平仄,按照平仄来写词,这就是长调词格律的来源。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七律诗对仗口诀是什么
七律诗对仗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扩展资料
近体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而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又各有规则。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
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
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比较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
【写格律诗基本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诗词课|格律诗句一般平仄规则
律诗平仄规则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在诗句中二四六句位置称为重点位置,平仄不能随便变化,而一三五句位置可以放宽,可有条件的变换平仄,相对放宽,为了增加诗句多样性,包容性。
律句的构成原理二四六是节奏点,有音律的交替,才能有节奏
律句的节奏,是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单独成一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原因:在诵读时, 两个音节是诗句中最小的节奏单位, 节奏是一种音调的长短强弱,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要使得音调长短强弱有规律的出现,每部分至少得有两个音节,这样诗句能产生内在节律,构成稳定的有规律的诗行。
传统诗歌讲究曼声长吟,节奏点固定在每节后一字,所以第二字、第四或第六字的声韵交错尤为重要,二四六就是节奏点,节奏点要交替出现,才能产生内在的节律。
替(交替):平仄在每句诗中,交替出现,叫替。否则叫失替。
对(对立):平仄在一联(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上句和下句)诗中,是对立出现的,叫对。否则叫失对。
粘(粘连):续联上句第2个字要和上联下句第2个字平仄一致,称为“粘”。否则称为“失粘”
格律诗不允许“失粘”
为什么要相粘?是为变化句型,不单调,不粘的话就重复了。举五言律句的例子,上一联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下一联还是一样的。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正确的是: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则: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为什么相对?避免上下句重复。
否则: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根据平水韵,找出下列诗中失替、失对、失粘的地方,并注明
平水韵:就是按包括入声字的平仄来读
注:红色字为入声字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是什么
五言律诗平仄规律如下: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七言绝句平仄规律口诀
七言绝句平仄规律口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