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小李杜”中的杜牧为何说他对前辈诗人白居和不致仕+白居易选择“不仕”原因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李杜”中的杜牧为何说他对前辈诗人白居和不致仕+白居易选择“不仕”原因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小李杜”中的杜牧,为何说他对前辈诗人白居易耿耿于怀
由于白居易的诗歌过于浅显通俗,同时他曾经压制过张祜,所以都作为晚辈的杜牧才会对白居易耿耿于怀。杜牧跟李商隐齐名“小李杜”,流传至今的诗篇有非常多,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读着他的诗歌长大的。他才华横溢,同时也是一个心胸宽阔,性格好的人。所以他对于白居易的不好的看法,才会引起了众人的好奇。
一、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是非常平易浅显,通俗易懂的。他曾经指出他诗歌的标准,必须是语言质朴通俗,议论直白显露,同时还要具备真情实感。但是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绝不仅仅单单是表达上看起来的浅显,他的诗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杜牧更关心诗歌的风格,所以他的诗歌风格跟白居易是远远不同的。这也就造就了他对白居易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二、白居易压抑张祜张祜是杜牧非常欣赏的一个诗人,但是却不受白居易的重视。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张祜曾经希望他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但是白居易却没有录取当年非常有名声的张祜为解元。尽管当初令狐楚也非常欣赏张祜的才华,白居易却拒绝任用颇有才华的张祜。导致了张祜的一生都是漂泊的人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国家。但是杜牧跟张祜却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对白居易也就相当的不满。他为张祜打抱不平,容易白居易也就耿耿于怀。
杜牧与张祜命运是非常相似的,他们都没有遇见他们的伯乐。杜牧在仕途的道路上很坎坷,因为他也遇见了跟白居易一样并不看重他才华的人。所以他对于白居易的为人处世并不看好,对于张祜所受的待见感同身受。所以,尽管杜牧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的后辈,他依然会表现出对于白居易的不满情绪,耿耿于怀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也是因为杜牧对自己命运不满的体现。
不致仕+白居易选择“不仕”原因是什么
不致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提出了官吏贪恋禄位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人深思。诗在文字上颇有古风,在当时极为人们所传诵
此诗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在长安创作的一首讽喻诗。这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杜佑年过七十还不辞官,此诗可能是讥讽杜佑的
此诗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贪恋禄位是封建官吏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势必影响新人的生长,妨碍封建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白居易对此现象深感不满,因此在此诗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人深思。
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其中“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成为当时传诵的名句
诗经关于牙齿的诗句
1.关于牙齿的诗词
1.张枯《吴官曲》:“皓齿初含雪。”
2.李白《赠裴司马》:“向君发皓齿。”
3.李白《古风》:“粲然启玉齿。”
4.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
5.刘希夷《采桑》:“红脸耀明殊,绛唇含白玉。”
6.卢照邻《和玉是秋夜有所思》:“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崖。”
7.张仲方《赠毛仙翁》:“容貌常如二八童,……方口秀启编贝齿。”
8.李白《白纤辞》“杨清歌发皓齿。”
9.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艳曲呈皓齿。”
10.李贺《将进酒》:“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2.描写牙齿的诗句
一、关于口腔的健康美白方面
1.张枯《吴官曲》:“皓齿初含雪。”
2.李白《赠裴司马》:“向君发皓齿。”
3.李白《古风》:“粲然启玉齿。”
4.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
5.刘希夷《采桑》:“红脸耀明殊,绛唇含白玉。”
6.卢照邻《和玉是秋夜有所思》:“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崖。”
7.张仲方《赠毛仙翁》:“容貌常如二八童,……方口秀启编贝齿。”
8.李白《白纤辞》“杨清歌发皓齿。”
9.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艳曲呈皓齿。”
10.李贺《将进酒》:“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二、关于老年人助牙齿变化方面
1.白居易《不致仕》:“……可怜八九,齿堕双眸昏。”
2.施间吾《诮山中叟》:“老人今年八十几,口中零落残牙齿。
3.白居易《浩行歌》:“鬓发苍浪牙齿琉,不觉身年四十七。”
4.白居易《十年三月二十日别微之……》:“齿发(足差、足它这两个字我不认识呀)将五十“
三、关于牙齿与年龄助关系方面
1.白居易《吾雏》:“吾雏字阿罗,阿罗才七龄,我今齿欲堕,汝齿昨始生。”
2.白居易《岁暮》:“壮齿韶颜去不回。”
3.白后易《梦仙》:“齿发日衰白,耳目减聪明。”
4.韩愈《赠刘师服诗》:“羡君牙齿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齿落者多,所存十
余皆兀?。”
四、关于暮齿(晚年)方面
1.白居易《渐老》:“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2.吴融《和杨侍郎》:“烟霄渐葛齿”
3.王维《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
4.白居易《戒药》:“早夭羡中年,中年羡葛齿。暮齿又叹生,服药求不死。”
五、关于叩齿方面
1.自居易《辰兴》:‘‘起坐兀无思,叩齿二十六。”
2.白法易《味道》:“叩齿辰兴秋院静。”
3.自居易《晚起闲行》;“起来无可作,闭目时叩齿。”
4.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不保元和虚叩齿叩齿。”
六、关于牙齿知觉过敏方面
1.白居易《祭社宵兴灯前偶作》:“夜镜藏白发,秋泉漱齿寒。”
2.白居易《不如来饮酒》:“齿伤朝水冶,•…。。”’
3.白居易《东院》:“老去齿衰嫌桔醋….。。”
4.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齿为尝梅楚。……”
3.关于牙齿的诗歌
1、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宋代:杨万里
译文: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2、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垂老别》唐代:杜甫
译文: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3、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唐代李白《赠裴司马》
译文:微启皓齿向君笑,千万别错过我的美丽容颜。
4、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唐代白居易《不致仕》
解释:可怜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牙齿都脱落了,老眼昏花。
5、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宋陆龟蒙《陌上桑》
译文:牙齿就像白而光洁的贝壳,长长的眉毛也似贴上了画眉用的黑色染料。
4.关于牙齿的诗词
1.张枯《吴官曲》:“皓齿初含雪。”
2.李白《赠裴司马》:“向君发皓齿。”3.李白《古风》:“粲然启玉齿。”
4.陆龟蒙《陌上桑》:“皓齿还如贝色含。”5.刘希夷《采桑》:“红脸耀明殊,绛唇含白玉。”
6.卢照邻《和玉是秋夜有所思》:“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崖。”7.张仲方《赠毛仙翁》:“容貌常如二八童,……方口秀启编贝齿。”
8.李白《白纤辞》“杨清歌发皓齿。”9.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艳曲呈皓齿。”
10.李贺《将进酒》:“吹龙笛,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5.描写“牙齿”的诗句有哪些
《垂老别》年代:唐作者:杜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短歌行》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读。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奴温新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念奴娇·并游英俊》年代:宋作者:刘克庄并游英俊,从头数、富贵消磨谁纪。
道眼看来,叹人生如寄,家如旅邸。教婢羹藜,课奴种韭,聊诳残牙齿。
草堂绵蕝,百年栖托于此。岁晚笔秃无花,探怀中残锦,翦裁余几。
腰脚顽麻,赐他灵寿杖,也难扶起。离绝交游,变更名姓,日暮空山里。
老儋复出,不知谁氏之子。《木兰花慢·病翁将耳顺》年代:宋作者:刘克庄病翁将耳顺,牙齿落、鬓毛疏。
也惭愧君恩,放还田舍,免诣公车。儿时某丘某水,到如今、老矣可樵渔。
宝马华轩无分,蹇驴破帽如初。俘名箕斗竟成虚。
磨折总因渠。帝锡余别号,江湖聱叟,山泽仙臞。
樽前未宜感慨,事犹须、看岁晏何如。卫武耄年作戒,伏生九十传书。
《偈颂一百六十首》年代:宋作者:释宗杲皎洁一轮,寒光万里。灵利者叶落知秋,傝者忠言逆耳。
休不休,已不已,小释迦有陷虎之机,老大虫却无牙齿。当时一蹋岂造次,蓦然侄非偶尔。
6.关于牙齿的文章或诗歌
《卜算子·齿落》——宋·辛弃疾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落齿》——唐·韩愈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七七,落势殊未已。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已。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余存二十余,次第知落矣。倘常岁落一,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水雁各有喜。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持用诧妻子。《齿落辞》——唐·白居易嗟嗟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丰吾肤革,滋吾血髓;从幼逮老,勤亦至矣。
幸有辅车,非无龂腭。胡然舍我,一旦双落。
齿虽无情,吾岂无情。老与齿别,齿随涕零。
我老日来,尔去不回。嗟嗟乎双齿,孰谓而来哉,孰谓而去哉?齿不能言,请以意宣。
为口中之物,忽乎六十余年。昔君之壮也,血刚齿坚;今君之老矣,血衰齿寒。
辅车龂腭,日削月朘。上参差而下卼臲,曾何足以少安。
嘻,君其听哉: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
物无细大,功成者去。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君何嗟嗟,又不闻诸佛说: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由是而言,君何有焉?所宜委百骸而顺万化,胡为乎嗟嗟于一牙一齿之间。吾应曰:吾过矣,尔之言然。
《齿落词》——唐·王周己卯至庚辰,仲夏晦之暮。吾齿右排上,一齿脱而去。
呼吸缺吾防,咀嚼欠吾助。年龠惜不返,日驭走为蠹。
唇亡得无寒,舌在从何诉。辅车宜长依,发肤可增惧。
不须考前古,聊且为近喻。有如云中雨,雨散绝回顾。
有如枝上叶,叶脱难再附。白发非独愁,红颜岂私驻。
何必郁九回,何必牵百虑。开尊复开怀,引笔作长句。
《病齿》——宋·陆游似病非病臂已瘳,当堕末堕齿难留。一杯藜粥吾所美,幸可自办不待求。
既无啮骨犯曲礼,亦免祝鲠烦成周。形骸外物付悠悠,那将老境供闲愁!《齿落》——宋·陆游昔闻少陵翁,皓首惜堕齿。
退之更可怜,至谓豁可耻。放翁独不然,顽顿世无比,齿摇忽脱去,取视乃大喜。
譬如大木拔,岂有再安理。咀嚼浩无妨,更觉彘肩美。
《齿痛有感》——宋·陆游眼暗头童负圣时,齿牙欲脱更堪悲。暮年渐解人间事,蒸食哀梨亦自奇。
《龋齿》——宋·陆游人生天地间,本非金石坚,况复历岁久,蠹坏无复全。龋齿虽小疾,颇解妨食眠,昨暮作尤剧,颊辅相钓联。
欲起嬾衣裳,欲睡目了然,恨不弃残骸,蜕去如蛇蝉。或当学金丹,挥手凌云烟,逢师定悠悠,丹成在何年?《一齿动摇已久然余皆坚甚戏作》——宋·陆游病齿元知不更全,漂浮杌桱已三年。
一朝正使终辞去,大嚼犹能尽彘肩。
7.形容“牙齿”的词语有哪些
洁白、整齐、匀整、饱满、洁净、皓齿、明眸皓齿、伶牙俐齿、参差不齐、笑不露齿。
1.洁白:指品行清白纯正;纯净的白色。造句:泥土不能玷污荷花的洁白和芬芳。
2.整齐:有秩序、不乱;大小长短差不多。造句:泥土不能玷污荷花的洁白和芬芳。
3.匀整: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造句:我收到她的字体很匀整的来信.
4.饱满:指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语出《史记·乐书》:“天子躬於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造句:今年大丰收,稻谷籽粒颗颗饱满。
5.洁净:干净,洁净,整洁的意思。造句:大树像两排整齐的卫兵守护着洁净的街道。
6.皓齿:雪白的牙齿。造句:朱唇皓齿俏佳人,甜蜜的笑脸和曼妙身体一样重要。
7.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造句:杨贵妃明眸皓齿,姿容出众。
8.伶牙俐齿:形容人机灵,很会说话。出自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造句:你伶牙俐齿的,我怎么说得过你。
9.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出自《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书·扬雄传下》:“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这些小树长得参差不齐。
10.笑不露齿:笑的时候不露出牙齿。出处:《女论语》:“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造句:在公众面前一直笑不露齿的纪子妃一改以往含蓄娴淑的形象,罕有地咧嘴大笑、歪着头的神态也甚为活泼,可见小皇子的出生实在让文仁夫妇喜不自禁。
8.包含齿字的诗词
《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裴度
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
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
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龠。
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
《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李端
途穷别则怨,何必天涯去。
共作出门人,不见归乡路。
殷勤执杯酒,怅望送亲故。
月色入闲轩,风声落高树。
云霄望且远,齿发行应暮。
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
君行过洛阳,莫向青山度。
《戏赠韩判官绅卿》李端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独怪子猷缘掌马,雪时不肯更乘舟。
《觉衰》柳宗元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酙。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白居易
吾年五十加朝散,尔亦今年赐服章。
齿发恰同知命岁,官衔俱是客曹郎。
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
大抵著绯宜老大,莫嫌秋鬓数茎霜。
《忆梦得》白居易
齿发各蹉跎,疏慵与病和。
爱花心在否,见酒兴如何。
年长风情少,官高俗虑多。
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
致仕文言文常识
1.致仕在古文中是啥意思
辞去官职。
《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致仕官的简称。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时卒,年八十三。”参见“致仕官”。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袁可立)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2.在文言文中“致仕”为什么是退休不做官的意思
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亦作“致事”。致:交还;还给。意思是还禄位于君。
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曲礼上》
详细解释
1、辞去官职。《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2、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时卒,年八十三。”参见“致仕官”。
3.古代致仕是什么意思
致仕(zhìshì):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
出自:《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意思是:熙宁四年,因为是太子少年时的老师而做官。
示例:致仕官员有俸禄往往只是高级官员才享有的特权,并不适用于中下级官员。
扩展资料:
表示辞官常用词语:
1、告老
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
出自: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在外面做过知县,现在告老还乡。”
示例:是的,我能接受我跑够了然后告老还乡,我一直深爱的家乡。
2、解官
(1)解免官职。
(2)解送官府。
(3)押解税款、犯人的差官。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七回《徐宁教使钩镰枪宋江大破连环马》恩相放心,呼延灼今日在此,少不得一个个活捉了解官。
示例:只听得门外骡铃乱响,来了一起银鞘,有百十个牲口,内中一个解官,武员打扮。
4.文言文常识有些什么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5.在文言文中“致仕”为什么是退休不做官的意思呢
“致仕不是做官”
先看两个例子: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是争取科举致仕。(《文明的碎片》)
(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历代书法大家多为致仕通达者。远至李斯、蔡邕,后有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赵孟、董其昌等继起,群星闪耀,云蒸霞蔚,不可胜数。(《风神灵秀藏高格线性流美出清真——读吕章申书法》)
很显然,在以上例子中,“致仕”都是按“做官”义来使用的。而实际上,“致仕”的意思并非“做官”,它是指为官者卸任或辞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用法呢?主要原因是作者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仕”者“宦”(引申义)也,那么“致仕”就是“做官”。将“仕”与“官”联系起来自然没什么错,但一旦忽略或误释了语素“致”,就会导致对整个词语片面、错误的解读。下面我们利用古汉语的有关材料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致”历史悠久,语义繁复。按《说文·攵部》:“致,送诣也。”《玉篇·攵部》也说:“致,至也。”基本上可以说,“致”最初的意思是“送”“送到”等。例如:
(3)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周易》)
(4)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捍之,送致诸竟。(《左传·文公》)
“致”由“送至”义进一步引申为“归还”,如《国语·鲁语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昭注为:“致,归也。致禄,还采邑也。”这里的“禄”是“俸禄”。能得到朝廷俸禄的人,自然是为官之人。这种表达除了用“禄”之外,也有用“仕”“政”的,即在“致禄”之外,还有“致仕”“致政”等说法。例如:
(5)闵子要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6)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礼记·王制》)何休注“致仕”曰“还禄位于君”;郑玄注“致政”曰“还君事”。不难看出,无论是“还禄位于君”,还是“还君事”,最后的结果都是从官位上退下来,不再过问朝廷或官府之事。在“致仕”“致禄”和“致政”这三个词中,“致仕”的使用频率最高。姑举三例,以窥一斑:
(7)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
(8)官闲如致仕,客久似无家。(唐·戴叔伦《客中言怀》)
(9)既至镇,心不自安,遂请致仕。(《旧五代史·唐书》卷六十六)
“致仕”用于现代汉语中,可以看做是文言词语的承继和保留(限于特定的文体和语境),语义没有发生变化,用的仍是最初的基本义。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找了一篇某人的解释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