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白玉蟾祖师对佛教看法和白玉蟾的介绍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玉蟾祖师对佛教看法和白玉蟾的介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玉蟾祖师对佛教看法
- 2、白玉蟾的介绍
- 3、道教白玉蟾祖师,究竟活到多大仙去的
- 4、您好!准财神刘海蟾和南宗创始人白玉蟾有何渊源定安文笔峰的财神殿
- 5、太上老君和白蟾祖师是同一个人吗
- 6、白玉蟾祖师劝道文
- 7、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士不是李白,道士中最著名的诗人是谁呢
- 8、这两个可能是石玉昆笔下白玉堂的原型
- 9、南五祖的白玉蟾
白玉蟾祖师对佛教看法
我对佛学的看法来说说:佛学是真正的宇宙学,佛学揭示宇宙物质世界一切真相,佛学中说的一切都是宇宙中存在的东西.全是真实实际的东西,佛学是真正的宇宙学,任何一个学科都没有佛学强大,佛学是在这个宇宙中最有智慧的学科,但是:很多人却认为佛学是迷信,这是世人最悲剧的想法,南无阿弥陀佛!!
白玉蟾的介绍
白玉蟾(约公元1134-1229;现学界对其生卒年尚有多种说法,待考),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南五祖之一,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为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是内丹理论家。他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弟子,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并得到官府认可,形成正式教团,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一般认为,白玉蟾组织了金丹派南宗的教团组织,为南宗的实际建立者。
道教白玉蟾祖师,究竟活到多大仙去的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您好!准财神刘海蟾和南宗创始人白玉蟾有何渊源定安文笔峰的财神殿
刘海蟾,道教全真派北宗五祖之第四祖,上承吕洞宾,下启王重阳与全真南宗初祖张紫阳,而白玉蟾是南宗第五祖,所以刘海蟾是白玉蟾的祖师爷。
太上老君和白蟾祖师是同一个人吗
不是!!!!差太远了。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始祖,即道教中具有开天创世与救赎教化的太上老君。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教创始者-道祖老君的圣诞日,为国际道教节。三清者为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是为天宗。
太上老君也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子就是老君爷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老子,道家创始人,被尊为道教的教祖。据《史记》记载老君,又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天地未开之际,太上老君创世创神开创诸天,这也是被历代皇帝推崇与说的最多的,也压倒了元始度老君说。老君乃一切无有有无之祖,大道化身,居于太清天之上(道教的居天与佛教不同),在千年中国道教的演变史中,一直担任着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是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开山教祖。
白玉蟾(1134?-1229?)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道教全真南宗祖师,创始道教内丹派南宗;内丹理论家,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白玉蟾祖师劝道文
白玉蟾祖师劝道文
嗟夫!人身如无根树,惟凭气息以为根株。
百岁光阴,如梦相似。出息不保入息,今朝不保来朝,
虚度岁时。忽然老死,百骸溃散,四大分离。
神识昏迷,散堕诸趣,不知来世又得何身?
生死轮回,劫劫不息。迷不知悟,懒不知勤。
而今既到宝山,切莫去时空手,到老依前病死,枉向人间一遭。
各宜勉力,下死工夫。古语云:辛勤一二年,快活千百劫。
从今收拾,一意无他:
眼不外观,耳不外听,
节饮食,省睡眠,
绝笑谈,息思虑,
把茅盖顶,莫求安适,
煮米疗饥,莫分微恶,
如蝉饮露,体自轻清,
如龟吸日,寿乃延长,
若能餐松啖栢,戴笠披蓑,
岩下眠云,洞前饮水,
犹是作家人也。
如其未有力量,但且渐学古贤。
苟不如是修行,则是无此福分。
朝收暮采,日炼时烹,
如龙养珠,如鸡抱卵,
火种相续,打成一片,
至于子母相见,不亦乐乎?
注:蝉饮露:蝉居住枝头,食干净的露水,不食人间烟火,故诗人借蝉隐喻君子高标逸韵。(其实蝉食树汁,并不是饮露。)
诗人中最著名的道士不是李白,道士中最著名的诗人是谁呢
像很多著名的人一样,葛长庚的出生被附上了传奇的色彩。
葛长庚生于琼州。据说他母亲梦中吞了玉蟾,觉后就生了他,所以葛长庚小名就叫玉蟾。后来父亲病死,母亲改嫁的那一家恰巧又姓白,他干脆就自号白玉蟾。
这故事听起来就好像他前生就是仙童道子似的。宋代道教昌盛,宋徽宗自号“道君皇帝”,修《万寿道藏》,改寺庙作道观,还拨田亩供养,道教几乎就是宋朝的国教。生于荒僻海南家庭贫苦的葛长庚把道教作为信仰追求是很自然的事,毕竟人在苦难中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尤其对于一个天资聪颍的少年,更会早早思考类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这一级别的问题。而和陈楠的相遇则为他的人生打开了一个出口。
陈楠是道家内丹派南宗的第四任传人,和烧符炼丹的伪化学家道派不同,内丹派主张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使其凝聚成“丹”,大约就类似于今天的年轻人说的“小宇宙”。顺便说一句,内丹派的北宗就是王重阳的全真教,对,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那个王重阳。
南宗从张伯端到陈楠都是单传,至葛长庚开始才广收门徒,形成教团,他以禅理入道,并汲取儒家文化的营养,建立了内丹南宗的理论体系。
《闽清县志·方外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和尚孤云想度葛长庚为僧,葛长庚回答说:“吾中国人也,生于中国,则行中国之道理也。若以夏变夷,背天叛道,吾不忍也。禅宗一法,吾尝得之矣。是修静定之功,为积阴之魄,以死为乐。《涅槃经》所谓‘生灭灭矣,寂灭为乐’是也。吾中国之道,是炼纯阳之真精,形神俱妙,超天地以独存,以生为乐也。故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夷夏之道,有所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翻译过来就是:我是中国人,要继承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如果改行佛教,那就是对传统的背叛,佛教死后才登极乐世界,我们道家却是白日飞升!
这个故事的结尾很好笑,来度化的僧人孤云反而被葛长庚醍醐灌顶,自此成了道家徒众。
葛长庚在宗教发展史上被尊称为“白玉蟾祖师”,但在文化史上,他就是葛长庚,像长庚星一样明亮的学者、诗人、书画家。
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出入三氏,笼罩百家”,说得不过分。
历代对《道德经》的注解多达三百多本,注解者包括了葛洪、王羲之、司马光、赵佶、李贽、王夫之、纪昀等各朝代的文化巨擘,但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总编纪昀选用的是葛长庚的《道德经章句注》。
他的字被康熙皇帝称赞“有龙翔凤翥之势”,人们誉他为“大字草圣”,今天看他的《足轩铭》帖,依然觉得满纸云烟。
词作也好: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深情绵邈,简直不像个方外人。比这个刚血热肠的还有:
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江山寸寸量。
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封疆。
也许这样才是真实的葛长庚:一只眼看海山缥缈,一只眼看众生草草。
说到底,他是道人面目,儒家本色。
这两个可能是石玉昆笔下白玉堂的原型
这是石老先生笔下白玉堂的原型???????_三侠五义吧
平度市博物馆院内收藏着一块三角形碑石,这块碑石是从张舍白氏的善行碑上断下来的,上有“壬午科举”四字,指的是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举人白玉堂。就在那时,张舍白家的财产达到鼎盛,成为胶东首富。张舍镇张舍村老白家,发富于清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时期,于道光年间败落,前后经历130余年。对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家族,在如今的平度,人们依然喜欢对老白家的故事津津乐道:说他们乐善好施、说他们修建了学堂、说他们靠“捐纳”当官……不过,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无人能知,只有史料上记载:土地1.2万顷(每顷等于100亩、当铺72座、“银钱桌子”70多处。
老白家发家成民间传说
白家是在明末清初时从外地迁到平度市张舍村的,此后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家族。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背后都会有些民间传说,老白家也不例外,从记者坐上平度市的出租车到见到采访人物,耳边便充斥着各种关于老白家怎么发家致富的民间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人说:曾经,老白家的人在上山时遇到一只受伤的白狐狸,就把它救了。之后白狐狸修炼成人变成狐仙前来报恩,作法弄来了黄白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传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耳熟呢,好像狐狸版的“新白娘子传奇”。
还有传说称,根本不是白狐狸,是白鸡,这又从何说起?说是白魁白老爷子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对自己家里的长工特别好,讨饭的到了家门口他肯定给顿饱饭,他的大善举感动了神仙。一天晚上,白老爷子睡不着到院子里走,听到“咯咯”的声音,往墙边一看,是一群白色的小鸡。第二天晚上又是如此。白老爷子突然间冒出一个想法,跟上它们看个究竟。于是,白老爷子不紧不慢地在后边跟,白鸡群顺着胡同向他家的屋后走去。屋后是他家的场院,鸡群到了场院就不见了。第二天上午,白老爷子叫上自己的儿子,拿上铁锨来到场院。白老爷子摆上香案,上香叩首后,叫儿子在白鸡群消失的地方挖。白少爷挖了三尺深,挖出了一堆十两重的银元宝,再挖,挖出来一个百两重的银元宝……
当然,这些故事只是人们对老白家赋予的传奇。老白家究竟是怎样发家的,还得看看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研究的历史资料,“老白家在当时的平度是最大的土财主,非常会经商,那时的人们觉得有钱就是手里有土地,但白家人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依靠手里的土地、当铺,还有‘银钱桌子’,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他们是纯粹靠经商发展起来的。只是人们对这种发家的形式不理解,便给老白家编了这些传奇故事。”
到底有多富?土地1.2万顷
在《平度文史》中,对张舍村老白家的介绍称之为“平度巨富”,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根据记载,当时全国各地都有老白家的房产和生意,他们上省进京,从不吃别人家的饭、住别人家的店,都在自己店里吃住。
白家第六代共有“田、书、堂、佩”四子,四兄弟分居后,便建了白家四大宅,当时的白宅修得华丽堂皇,四大宅之间院接墙连、错落有致,尤其是各宅大门两旁石狮口中所衔的石团,都是镂雕而成,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省内独一无双”。
张舍村曾经有一条白家大街,路北处据说就是当年的白家花园,占地百余亩。那时的大富商家里修建花园是正常之事,老白家的花园可不一样,花园里的假山都是用花山的山石建成的。花山距离张舍有六七十公里,这里的山石奇异多姿,白家人不惜工本将其搬到了自家。
白氏墓地在张舍镇的西岭和东岭,墓地有大碑十幢,五幢花岗岩青石碑、五幢大理石白石碑,尤其是青石碑上刻有螭龙,不过这些墓碑后来遭到破坏,逐渐消失了。1947年,还有人曾在白氏墓地挖出了黄金、金元宝以及其他饰物。
听完这些,仍然无法推算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陈传瑜翻阅《平度州志》和《平度文史资料》发现几个数字:老白家从康熙中期白魁开始致富,经白率宗,到乾隆后期白克敏当家时,已经田连阡陌,富甲一方。从在老白家的鼎盛时期,有土地1.2万顷、当铺72座,“银钱桌子”(这是银行、钱庄的雏形)70多处、骡马上百计。
想走科举路,只出三个举人
老白家的人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发家的白魁头脑灵活、会经商。但慢慢地,白家人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有钱光会经商不行,没有影响力,商家在那个时候是被抑制的。在那种“重农抑商”的历史背景下,白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我要去读书上学、我要去科考、我要往仕途路上走。
所以,老白家便开始办私塾,让自家的子弟接受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时,陈传瑜听张舍村的有关老人讲起:“当时老白家对教育特别看重,打听到哪里有好老师,便花重金请到自己门下。”白家子弟科举功名最高者只有三个人:白克敏的三子白玉堂、四子白玉佩,还有白玉书的儿子白星炜。三人都是道光举人,却都没有考中进士。作为举人想要当官,官阶非常小,个别的可以做个知县,一般就做州县的学官。白家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便只能放弃了。这时白家人也寻思过来了:“看来,我白家的子弟只适合做生意,根本不是当官的料儿。”这条路行不通,白家人又走了另外一条捷径,叫“捐纳”——哪里需要帮助,有钱的人家捐款帮助他们,作为皇家朝廷对这些人的答谢,会给与一定体面的官职。白家不少人就是通过这一点进了仕途路,比如白玉堂挂上了四品道衔、白玉佩是内阁中书衔,还有“太学生”、“国学生”、“候选州同”等,多数是以“捐纳”得来的。“对于清代的富豪家族,倘有子弟以科举入仕,取得政治上的更大优势,则可更加显赫。尽管做了这么多努力,但在这一点上,与别的富豪家族相比,这是老白家的明显不足。”陈传瑜介绍。
热衷救灾办学,被称大善人
当初老白家办学是为了自家的子弟,后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便把这事做成了义举,白克敏在晚年热心于赞助文教事业发展:道光三年(1823),捐资建了张舍义学,“以教乡子弟之能读书而无力者”,并“捐田五十亩,供其资,为经久事”。同时,出资在平度城“建文昌阁,以励学者”。不仅为当地人修建学堂、还支援外地办学,位于济南的贡院就是老白家人捐款修建的。
前文已经说过,老白家的人祖祖辈辈都是人们口中的大善人,发家的白魁在家族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便乐善好施,传承下来的白家人自然也有不少义举。除了办学,多次救灾白家人都慷慨解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平度发生饥荒,白家人“以粟五百余石赈其乡”;嘉庆十五年(1810年)到十七年(1812年)又连续灾荒,人多流亡,白家再次拿出四百石粮食;道光甲午(1834年),平度再次被灾荒笼罩,白家兄弟四人共捐钱两万,为莱州助赈之首。这些都让白家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为此,大家为白家人立了多处善行碑。在平度市博物馆发现的那块三角形碑文,便是其中一块,说的是白家第六代白玉堂所做的善行。据了解,大泽山有不少刻石,绝大多数是老白家留下的。
救灾、办学是白家人的两大义举,通过这两件事不仅说明了白家人的善行,在事情背后,陈传瑜还看到一点:“老白家渴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通过救灾办学,既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善心,也起到了扩大影响力的效果。至于大泽山上出现的那么多老白家的善行碑,其实也是白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谁是“汇兑天下第一人”?
张舍老白是张舍村的名人,也是平度的名人,在谈完这个家族的特点、家族的资产后,陈传瑜第一次提出一个大胆的质疑,这个质疑在他脑海中已经想过很久:究竟谁才是“汇兑天下第一人?”
电视剧《乔家大院》让我们看到了山西首富乔致庸的发家史,里面曾经提到道光年间的乔致庸开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实现了“一纸汇票汇通天下”,他是“汇兑天下第一人”。但了解完胶东首富张舍老白家之后,陈传瑜觉得:“汇兑天下第一人不该是乔致庸。”
所谓“汇兑”指的是,以前商家进行买卖交易得拉着大量的金银前去交易,不仅麻烦可能还会遭到抢劫,怎么办呢?有人便建议,拿着一张银票就行了。明白了这个意思,陈传瑜进行两者分析:“乔致庸是道光年间的首富,但根据史志发现,在之前的乾隆年间,张舍老白家就已经有了‘银钱桌子’,已经有了汇兑。也就是说,老白家比乔家大院的乔致庸用汇兑还要早。”
文/图记者宫岩
家中巨富
身上有功名
乐善好施行侠仗义救助难民
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这可能是五爷原型之一。
道教南宗五祖乃是白玉蟾,作者是想表达什么吗?
白玉蟾任侠杀人,后入道。也就是说玉蟾祖师原本崇尚的是侠义道,因为造了官司,才弃家入道的。白玉蟾祖师是南宋人,是白家人,原姓白,因寄于葛家才随姓葛,入道后改回原姓。可作者偏偏在相邻的北宋时期弄个叫白玉堂的。前后只差一个字,难道是巧合吗?
而且,白玉蟾祖师不仅诗词歌赋写得好,还精通剑法及武学,修道必然精通奇门遁甲。白玉蟾祖师活了一百多岁。所以我认为原作者,真要以白玉蟾祖师为原型来写白玉堂的话,白玉堂肯定不会这么早早了事,一度会被一个道家高人救出,随后便随这位高人入道修行,并会另有故事。至于是哪位高人,我觉得有最大可能性的是那个在杭州给白玉堂算卦的老前辈(武圣人),也肯定用什么法救了白玉堂。
其实,道家祖师说也并不是凭空臆想,因为原著中已经出现了一位道家祖师,那就是北侠客欧阳春的启蒙老师——华山派祖师陈抟。据说陈抟祖师的师父乃是纯阳真人吕洞宾。而北侠客欧阳春的大肚形象直接来自于陈抟,因为陈抟祖师善睡功,因睡而胖,传说陈抟祖师一睡三年。而北侠客欧阳春也很能睡,这恐怕是来自于师父的真传。
所以根据以上的资料,也就不难想像,白玉蟾与白玉堂之间有什么样的隐秘关系。另外,白玉蟾的师父是陈楠,就不知道书中有没有姓陈的世外高人。
这个也可能是白玉堂的原型之一。
南五祖的白玉蟾
白玉蟾(公元1194-?)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白玉蟾不仅对道学或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倾拜得五体投地,塑朱熹遗像,并给予以极高的评价:
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诲琼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议朱文公赞》
而且,他的《无极图说》,就是仿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撰写的,他的著作中不仅吸收了很多程颢、陆九渊理学的思想和语汇,如“万法从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琼白真人语录》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同上,卷三((东楼小参》);而且,同样吸收了大量理学家的思想资料和语汇,如“知止、“道心”、“气、“精气”等等。众所周知苏轼思想受老庄哲学、道家养生思想影响非常大,白玉蟾也深受苏轼影响并把苏轼当成本家。白玉蟾祖师诗文之中常称苏东坡为“坡仙”,可为了解苏轼者也。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理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上清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纯以理学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