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左传》为什么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和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走向成熟的是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为什么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和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走向成熟的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左传》为什么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 2、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走向成熟的是
- 3、先秦叙事散文中哪一部作品文学性最强
- 4、简述《左传》的“长于叙事”
- 5、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的是什么
- 6、《左传》的叙事特点是什么
《左传》为什么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左传》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情节曲折生动,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作者并不把战争看作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只注目于战场上的交锋,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描述。作者还善于抓住战争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组织篇章,安排结构,把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头绪纷繁的事件写的既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又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左传》所写的大小战争数百起,著名的大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吴楚柏举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写得完整具体,形象生动。在秦晋肴之战中,交战情况仅二十余字,而晋败秦师的其他因素,则不惜笔墨。先从战役的起因和性质上,指出秦乘晋文公逝世之机,听从戍郑的杞子的密报,潜师袭郑,企图一举灭郑,对晋施加压力,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这就说明秦国出师不义,必将自食其果。接着详写秦国内部君臣矛盾,上下离心。老臣蹇叔的哭师劝阻,秦穆公刚愎自用。秦师阵容虽大,却是乌合之众,并且“轻而无礼”,连年幼的王孙满都料定秦师必败。秦师及滑,遇郑商人弦高,袭郑阴谋败露,等到皇武子辞退杞子等人,说明郑国已有准备,致使秦袭郑阴谋彻底破产,仅“灭滑而还”。败退之师,又入于险绝之地,遭到晋军出其不意的阻击,惨败的命运不可避免。作者将秦师的败因,从主观到客观,从内因到外因,从当事者到旁观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叙写,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体。
《左传》描写了许多思想性格鲜明的各种类型的历史人物。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的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并且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例如通过记叙重耳一生的经历,着力描绘了春秋五霸中晋文公的形象,写他从一个贪图安逸享乐的贵公子逐渐成长为具有雄才大略的霸主的发展过程,不仅重耳的形象鲜明突出,就连他身边的随从人员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特个性。
在“五鹿乞食”中,我们看到这时的重耳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贵公子,而子犯却是一位有智谋的人。但是到了曹国,对僖负羁的结好行贿二事,受其飧而反其璧,说明重视政治人情而轻视财物,显然向政治家的风度前进了一步。及至楚,楚成王求报,答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能得到楚君休兵的消息,则坚决“与君周旋”,不卑不亢,俨然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隐公元年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及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郑庄公、武姜、共叔段母子三人的形象。郑庄公的阴狠虚伪,武姜的自私偏狭,共叔段的愚蠢贪婪,无不跃然纸上。
《左传》语言简练、含蓄、生动。叙述性语言能做到简练生动,随物赋形。人物对话语言能写的口吻逼真,符合人物的性格。记述外交辞令的文字,婉转流畅而富有情趣。大量引用歌谣、谚语、人民群众的口语,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左传》继承了《春秋》“尚简”的传统。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的情景,只用了“夜缒而出”四个字,就把烛之武出城见秦伯的时间、方法和紧张的环境气氛写出来了。烛之武所说的外交辞令里,从五个方面说秦伯。其一,亡郑于秦无益;其二,亡郑于秦有害;其三,舍郑于秦有益;其四,历史证明晋国不可靠;其五,警惕晋国的无厌野心。这五个方面紧紧抓住秦晋矛盾,处处为秦着想,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有理有据,将秦穆公说得心悦诚服。
总之,《左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记事完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精确,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
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走向成熟的是
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的是《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先秦叙事散文中哪一部作品文学性最强
先秦历史散文中,最有文学性的应当是《左传》和《战国策》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左传》叙事的浓厚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另一个是历史事件的故事化、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注重刻画人物.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第四,《左传》还善于叙写外交辞令.
战国策》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第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第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文学性最强的应当是,《孟子》与《庄子》
因为孟轲的为人,本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坦露,喜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如:“哀哉!人有鸡犬放(逃逸),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学手段达到实用目的,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的美感,喜欢在说理中包蕴个人感情的唐宋古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试看韩愈的文章,雄肆而严整,喜用排比,博喻,与孟文关系最大.
孟轲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如何理解古诗的一些看法,对后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这里“气“指一种光明正大的意气情感.后世的文气说(主要讨论作家才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即由此发展而来.他又说,读古人之诗,要“知人论世“,要“以意逆志“,都是很精辟的见解,为后世文学批评中重要的原则.
《庄子》:第一,奇幻谲诡的想象.第二,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第三,细腻逼真的描写.第四,谐趣和讽刺横生.
简述《左传》的“长于叙事”
《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左氏传》(TheSpringandAutumn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叙事手法的多样性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清代李冯晔《读《左》卮言》称《左传》:“叙事全由自己剪裁,”“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叙,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共列举了29种叙事手法,虽分类略有繁琐,但可见《左传》叙事手法的多样性。
叙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
叙事中的道德化、神秘化倾向《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的是什么
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的是《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的叙事特点是什么
《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在叙述复杂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妙无比。
事件叙述按时间的推移进行。顺序是最基本的叙事手法,其它叙事手法在进入各自的叙述过程时,也是顺叙。
扩展资料:
《左传》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书的编纂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左传》为后世所提供的春秋及其以前阶段之大量的思想史、经济史、社会史以及其它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是此前或相同时期的任何其它一部史所难以企及和不能比拟的。
它对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大事的可靠记载,填补了空白,有助于后人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全面了解,弥足珍贵。
《左传》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集中体现了对仁、义、礼、德等道德规范的肯定。由于这类道德观念大体属于儒学的范畴,而两汉以后,儒学被定于一尊,此道德观念逐渐融入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之相当重要的评价体系,由是决定了后世史家对于《左传》的上述道德观也总是持认同和承袭的态度。
《左传》虽未完全否认天命鬼神,却极力强调人事作为,重视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作用,反对“困民之主”,都突出地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发轫于春秋战国(或稍前)的民本思想。
经《尚书》、《左传》以及《国语》、《孟子》等典籍的推重,不断得到后世史家的继承、发扬,形成了贯穿于我国古代史学精神传统的一条引人注目的红线,其积极意义已不限于史学此一领域了。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