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孔子世家和7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孔子世家和7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世家(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文言句式:
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定语后置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孔子世家》判断句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孔丘,圣人之后《孔子世家》判断句
亦莫敢余侮《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孔子世家》被动句,被排斥,被驱逐,被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博辩广大危使动]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且成,孟氏之保鄣《孔子世家》判断句
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孔子世家》定语后置
夫子则非罪《孔子世家》判断句
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硁乎,莫己知也夫而已矣!《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孔子世家》被动句,被耻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孔子世家》被动句,被耻笑
康子曰:“则谁召而可?”《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世家》状语后置
子路曰:“为孔丘。”《孔子世家》判断句
孔子曰:“隐者也。”《孔子世家》判断句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孔子世家》被动句,起用
予一以贯之《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吾何为于此《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人之不我行也《孔子世家》宾语前置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世家》判断句
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孔子世家》被动句,被接纳
古今异义: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世家》古义:逐渐:今义:稍微
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孔子世家》古义:中原各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古义:毕生:今义:当时那一年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孔子世家》古义:面向北;今义:北边
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孔子世家》古义进贡之事:今义: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世家》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孔子世家》古义:三皇五帝:今义:三五个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孔子世家》古义:乐曲的最后一段;今义:混乱
词类活用:
吾即没,若必失之《孔子世家》意动用法以...为师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子世家》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孔子世家》使动用法使...危险
身举五羚,爵之大夫《孔子世家》使动用法,使…享受爵位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孔子世家》名作动,称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世家》第二个君臣、父、子,名作动,不像君主,不
像臣子,不像父亲,不像儿子
夫儒者滑稽[gj而不可轨法《孔子世家》名作动,用法律规范
崇丧遂哀,破产厚葬《孔子世家》“破”使动用法,使……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孔子世家》“盛“繁”,使动用法,使…繁盛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孔子世家》名作动,引导倡导
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孔子世家》兴云致雨,指造福。名作动
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孔子世家》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乐其以贵下人乎《孔子世家》下,名作动,礼贤下士
乐其以贵下人乎《孔子世家》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有司却之,不去《孔子世家》“部”使动用法,使…却
鲁用孔丘,其势危齐(《孔子世家》便动用法,使…危险
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孔子世家》王,名作动,称王
一年,四方皆则之《孔子世家》则,名作动,效法
欲废三桓之通,更立其庶孽阳虎素所善者《孔子世家》“”形调动,喜欢,亲善
皆衣文衣而舞康乐《孔子世家》衣(第一个),名动,
鲁今且郊,如致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孔子世家》)郊,名作动,在郊外祭天
孔子曰:“吾歌可夫?”《孔子世家》歌,名作动,唱歌
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孔子世家》,名作动,怪罪
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世家》,形容词作动词,快逃离
先王欲昭其令德《孔子世家》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显,翻译为表影,显杨
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世家》寇,名作动,侵害,掠夺
苟毋适卫,吾出子《孔子世家》出,使动用法,使……出,放出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世家》盟,名作动,订立盟约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孔子世家》名作状,在郊外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孔子世家》名作状,在西边,到西边
阳虎使太子絻,八人衰绖《孔子世家》统,表,名作动,穿孝服
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孔子世家》,辇名作动,乘车
我即死,若必相鲁《孔子世家》相,名作动,做宰相
政在来远附迩《孔子世家》来,驸,使动,使...来(归附)远,迩,形容词作名词,远方和近处的人
纲而纪之,统而理之《孔子世家》纲,纪,,意动用法,使...成为纲纪,引申为“治理国家
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孔子世家》明,形容词动用,彰明
百里之君卒王天下《孔子世家》王,名词动用,君临,治理
文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子世家》狂形容词作名词,狂人;歌,名词动用,唱着歌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世家》下,名词动用,走下车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世家》先,意动用法,以…为先,把当作最重要的任务
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孔子世家》直,枉,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邪曲的人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世家》歌,名作动,演奏歌唱
孔子晚而喜《易》序《》、《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世家》序,名
作动,解释
是日哭,则不歌《孔子世家》歌,名词动用,歌唱
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孔子世家》,使动用法,使……尽
不试,故艺《孔子世家》艺,名词动,学得很多技能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孔子世家》降,导,使动法,使…低(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世家》,名词动用,担心
推此类以绳当世《孔子世家》绳,名词动用,,封正
笔则笔,削则削《孔子世家》,名词动,根据义法该记载的就记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世家》,名词动用,贵,怪器
唯子庐于上《孔子世家》,名词动用,结庐
弟子及鲁人往从家而家者百有馀室《孔子世家》家,名说动用,安家
传十馀世,学者宗之(《孔子世家》,名词动用,尊奉为宗师
通假字:
至临淮太守,蚤卒。《孔子世家》“蚤”通“早”,早早地
孔子要绖《孔子世家》“要”通“腰”,腰里扎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世家》“绌”通“黜”,排除,贬谪
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世家》“反”通“返”。返回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孔子世家》“有”通“又”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世家》“辟”通“僻”,偏僻
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孔子世家》“累”通“螺”,捆绑犯人的绳索,此指车狱
“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世家》“说”通“悦”,高兴
吴伐越,堕会稽《孔子世家》“堕”通“”,毁坏
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醳之《孔子世家》通“释”,释放
粥羔豚者弗饰贾《孔子世家》“粥”通“”:“贾”通“价”,卖漫天要价
男女行者别于涂《孔子世家》“涂”通“途”,路上
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孔子世家》“”道“”,杯
且成,孟氏之保鄣《孔子世家》“鄣”通“障”,保障
景公心怍,魔而去之《孔子世家》“麾通”挥“”,指

返回目录

7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词注解,急、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3)不:不是。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本段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本段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本段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本段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汝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汝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本段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本段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本段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本段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本段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本段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本段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意、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本段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本段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本段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本段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本段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本段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本段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本段
作者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返回目录

史记孔子世家词性活用,谢谢????

《孔子世家》练习题(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
3、师襄子辟席再拜()
4、几然而长
5、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6、意者吾未知邪()
7、夫子盖少贬焉()8、赐,而志不远矣()
9、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
10、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11、孔子语鲁大师。()
12、所慎:齐,战(11),疾。()
13、约其文辞而指博。()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2、祷于尼丘得孔子
3、字仲尼,姓孔氏
4、及长,尝为季氏史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6、请与孔子适周
7、仁人者送人以言
8、窃仁人之号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10、弟子稍益进焉
11、与齐太师语乐
12、眼如望羊
13、师襄子辟席再拜
14、楚救陈,军于城父。
15、陈、蔡大夫谋曰。
16、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17、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18、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19、从者病,莫能兴。
20、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21、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2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3、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24、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25、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26、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27、吾从周。
28、古者《诗》三千余篇。
29.孔子晚而喜《易》
30、假我数年。
31、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32、绝四。
3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4、所慎:齐,战,疾。

返回目录

孔子读书的故事四字词语

韦编三绝。
解释: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详细解释
1.【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3.【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反义词偶一为之

返回目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原句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全局的意思是: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习气。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看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曾仕强教授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是为了知道这件事的人而知道,我不知道一件事是为了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曾仕强教授举了一个孔子的学生和蚂蚱打赌的例子,蚂蚱说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学生说有四季,后来他们一块问孔子,孔子看了看蚂蚱,对他们说,一年有三季。蚂蚱走了之后,孔子的学生问原因,孔子说,蚂蚱活不过秋天,所以对他来说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争死还是有三季。所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应该是“知道某个知识”是为了“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物。(知之为知之),后半句同理。

返回目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二、翻译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三、出处

《论语·学而》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和“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三、作者简介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返回目录

高中古文几个字词的翻译

率:表率以:用来
为:成为
以:把
果:成
唯:只有
维:才能
以:义与:给予(建工业)

返回目录

7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0课《论语十则》所有字词注解,急、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3)不:不是.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本段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本段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本段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本段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汝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汝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本段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本段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本段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本段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本段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本段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本段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意、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本段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本段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本段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本段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本段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
④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本段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本段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本段
作者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返回目录

孔子迁于蔡三岁重点字词翻译

“孔子迁于蔡三岁”是《孔子世家》中间的一句话,其中的重点字词有很多,比如“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中间的“疾””

返回目录

文言文《孔子致力学琴》的字词意思及翻译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