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孔子四门十哲七十二贤指的是什么和唐朝建立武庙武圣、十哲、七十二将都是哪些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孔子四门十哲七十二贤指的是什么和唐朝建立武庙武圣、十哲、七十二将都是哪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四门十哲七十二贤指的是什么

孔门七十二贤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儒客杰出代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榜样。孔子讲学复圣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儒客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颜回像单衣顺母闵损闵损(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范(今河南范县)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以孝闻名。闵损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子闵子骞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闵损像先贤冉耕冉耕(约前544年-?),姬姓,冉氏,名耕,字伯牛,鲁国郓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冉堌镇)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期学者。孔子弟子之一,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后患恶疾,孔子亲往探望,见其垂危,深为叹惜。后世追封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文章图片4冉耕像先贤冉雍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返回目录

唐朝建立武庙,武圣、十哲、七十二将都是哪些名将

古代那些有名将军共有七十二人,分为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主位是武成王姜太公,他的旁边是侯张良,还有另外十人。

唐肃宗上元(760年)把太公望为武成王的祭典弄的与祭孔子一样。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唐德宗建中782年的时候,武庙增加祭祀历史的名将共六十四人。宋徽宗宣和的1123年,对武庙的祭祀名单又有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虽无十哲之名,仍有其实。主祀:武成王姜太公(无考)。配享:留侯张良(河南),陪伴在姜太公旁边。配享于殿上:共十人。东侧西向:管仲(安徽)孙武(山东)乐毅(河北)诸葛亮(山东)李绩(山东)西侧东向:田穰苴(山东)范蠡(河南)韩信(江苏)李靖(陕西)郭子仪(陕西)从祀于殿外庑间:共六十二人。

武庙十哲七十二是唐宋时期对他的说法,按现在来讲还有特别的比这里有名的将领都没有在里面,比如霍去病,项羽,还有帝王也没有在里面,比如曹操(追封的王),刘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有太多的名将,名相,唐宋时期的排名还是比较合理的。

返回目录

唐朝建立武庙中的武圣、十哲、七十二将都是哪些名将

武庙十哲指的是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成武成王庙,简称武庙。当时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武庙增加祭祀古今名将六十四人。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对武庙的祭祀名单又有调整,共有历代名将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两组,虽无十哲之名,仍有其实。名单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无考)。

配享:留侯张良(河南),陪伴在姜太公旁边。

配享于殿上:共十人。

东侧西向:管仲(安徽)孙武(山东)乐毅(河北)诸葛亮(山东)李绩(山东)

西侧东向:田穰苴(山东)范蠡(河南)韩信(江苏)李靖(陕西)郭子仪(陕西)

从祀于殿外庑间:共六十二人。

按省份划分

西向:

白起(陕西)孙膑(山东)廉颇(无考)李牧(河北)曹参(江苏)

周勃(江苏)李广(甘肃)霍去病(山西)邓禹(河南)冯异(河南)

吴汉(河南)马援(陕西)皇甫嵩(甘肃)邓艾(河南)张飞(河北)

吕蒙(安徽)陆抗(上海)杜预(陕西)陶侃(江西)慕容恪(辽宁)

宇文宪(内蒙古)韦孝宽(陕西)杨素(陕西)贺若弼(河南)

李孝恭(甘肃)苏定方(河北)王孝杰(陕西)王晙(河北)李光弼(辽宁)

东向:

吴起(山东)田单(山东)赵奢(河北)王翦(陕西)彭越(山东)周亚夫(江苏)

卫青(山西)赵充国(甘肃)寇恂(北京)贾复(河南)耿弇(陕西)段颎(甘肃)

张辽(山西)关羽(山西)周瑜(安徽)陆逊(上海)羊祜(山东)王浚(河南)

谢玄(河南)王猛(山东)王镇恶(山东)斛律光(山西)王僧辩(山西)

于谨(河南)吴明彻(江苏)韩擒虎(河南)史万岁(陕西)尉迟敬德(山西)

裴行俭(山西)张仁亶(陕西)郭元振(河北)李晟(甘肃)

到元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武庙十哲七十二将只是唐宋时期的看法,按现在的看法还有很多比这里出名的将领都没有在里面,比如霍去病,项羽,还有帝王也没有在里面,比如曹操(追封的王),刘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有太多的名将,名相,唐宋时期的排名还是比较合理的。

返回目录

既然有武庙十哲,那有没有文庙十哲,都有谁

既然有武庙十哲,也有文庙十哲。文庙十哲分别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和子游以及子夏。

公元731年,开元盛世达到巅峰时期,东西南北诸国臣服大唐脚,唐玄宗沉醉于显赫武功,显得意气风发,下令在长安和洛阳设置太公庙,尊封姜子牙“武圣”,与其孔子“文圣”并列,按照孔子礼每年实行祭祀。不仅如此,唐玄宗挑选古代十位厉害的名将,列于太公的两侧,享受祭祀。其中,左边五位是白起、韩信、诸葛亮和李靖以及李勣;右边五位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和吴起以及乐毅。后来,公元760年,下令尊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太公庙也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武庙中的十位名将,被尊称为“武庙十哲”。所谓“十哲”,就是十位优秀的弟子,最初用来形容孔子的弟子。

武庙十哲:又称亚圣十哲,唐朝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表彰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以姜尚为主祭,张良为配享,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武庙的主神是太公,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分坐左右。唐德宗建中三年,增加名将六十四人。到元代大减员,很多人被剔除了,又回到“武庙十哲”。

文庙十哲:陪同孔子被祭祀的儒家先贤,仅次于四配。文庙十哲指的是孔子的十位优秀弟子,源自《论语·先进》。孔子的十位优秀弟子个性不同、风采也不同,像群星拱北斗,聚集孔子身边,留下了圣贤佳话。文庙十哲在后来之间发展成为四科:德行的颜渊、闵子骞和冉伯牛以及仲弓;言语的有宰我和子贡;政事的有冉有以及季路;文学的有子游以及子夏。

返回目录

武庙十哲72将,文庙十哲72贤都分别是谁

武庙十哲72将,文庙十哲72贤都分别是谁?古时候这些知名大将一共有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2组,主座是武成王姜子牙,它的边上是侯张良,还有另外十人。七十二贤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儒客杰出代表.这“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理论的坚定跟随者和践行者,都是儒家文化的积极宣传者,为各代儒客崇敬,做为楷模。

唐肃宗上元节(760年)把太公望为武成王的祭祀弄的与祭孟子一样。太公尚父庙改名成武成王庙,通称武庙。那时候武庙的主神系统是太公望,以刘邦为副祀。包括刘邦在内的各代大将十人坐像分坐上下左列:秦武安君高渐离、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三国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天王、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刘邦、齐lol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洛川、燕昌国君乐毅

唐德宗建中782年的时候,武庙提升祭拜人类的历史大将共六十四人。宋微宗宣和的1123年,对武庙的拜祭名册还有调节,一共有各代大将七十二人。分为殿上十人及两庑六十二人2组,虽无十哲之名,依然存在实际上。主祀:武成王姜子牙(无考)。配享:留侯张良(河南省),陪伴在姜子牙边上。配享于殿上:共十人。东面西边:鲍叔牙(安徽省)孙武(山东省)乐毅(河北省)三国诸葛亮(山东省)李绩(山东省)西边朝东:田穰苴(山东省)范蠡(河南省)高渐离(江苏省)李天王(陕西省)郭子仪(陕西省)从祀于殿外庑间:共六十二人。

武庙十哲七十二是唐宋时期对他的观点,按如今而言也有特殊的比这儿著名的名将也没有在房间里,例如霍去病,刘邦,也有君王都没有在房间里,例如三国曹操(封号的王),刘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有太多的大将,名臣,唐宋时期排名或是比较合理的。

返回目录

孔庙里的配享与从祀(转载)

孔庙威仪,除了彰显于建筑气势与孔夫子盛容外,还体现在一个具有强大阵容的随祀团体上,这个团体可称之为从祀。从祀有尊有卑,就位置来看,享配、十哲在大成殿中,其他从祀在两庑。
四配按地位排列依次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按配享时间排列依次是:颜子、孟子、曾子、子思。
颜渊在汉明帝首祀七十二弟子时,就已经位列第一,后被称为“复圣”。曾子,因以孝行卓著而成名,后世称为“宗圣”。子思,祖父孔子曾直接教过他,为曾参弟子,独能传授孔门心法。因述圣祖之业,后世称为“述圣”。孟子,孟子比孔子晚生一百年,其一生遭遇和孔子极为相似,是孔子之后儒家第一人,将儒学尽力宣扬并予光大,后世儒家每以孔孟并称,尊他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亦为千古的圣人。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十哲”是指孔门七十二弟子中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时期,一是指随孔子周游于陈、蔡中的主要弟子;二是指孔门“四科”中的代表人物。这两项合在一起,就是孔子最初锁定的十哲。用孔子的话来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回)、闵子骞(损)、冉怕牛(耕)、仲弓(冉雍)。言语:宰我(予)、子贡(端木赐)。政事:冉有、季路(仲由、子路)。文学:子游(言偃)、子夏(卜商)(《论语·先进》”。以上就是春秋时代,孔子界定的十哲。
到了唐代,“十哲”又有了新的变更。唐开元八年(72O年),所定十哲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字子夏)、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字子游)、曾参(子舆)。由以上可以看出,春秋时的“十哲”与唐代的“十哲”不同。三国魏至唐代,颜渊已升为配享,故不在十哲之列。春秋时曾参不在十哲之列,在唐代却被列入十哲,正好补了颜回之缺。
由于颜回进入“四配”,故唐代所定“十哲”逐风行于后世。可是唐代所定“十哲”中的曾参,南宋时也进人“四配”行列,故十哲又出现了空缺。到了南宋成淳三年(1267年),孔门弟子颛孙师(字子长)升为十哲,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缺。所以南宋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十哲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和颛孙师。这是十哲的最后定位,也是被后世所公认的十哲。乾隆三年(1738年)再增加孔门弟子有若(字子有)和宋儒朱熹,从而构成了“十二哲”。
先贤先儒都是中国历史上被推崇的著名人物,是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孔庙从祀先贤先儒,始于唐代。以后经历代帝王增添,改换,到了清末,先贤先儒达到156人。这些先贤先儒上自春秋,下至清末,其中,先贤大多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另有宋代五位哲人入先贤列。先儒为历代先儒,时间跨度长达二千五百多年。
中国各地孔庙从祀先贤先儒,位置都在大成殿前的东西两庑内。一般只竖牌位书写名字供奉,其中先贤79人,座位排列为:
东庑:(同)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儒、公肩定、邬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邦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吟、颜何、县宣、牧皮、乐正克、万章。(宋)周敦颐、程颢、邵雍。
西庑:(周)蘧瑗、澹台灭明、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血9、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箴、颜祖、句井强、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箴、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公明仪、公都之、公孙丑。(宋)张载、程颐。

返回目录

历代文庙和武庙都供奉哪些人呢

一、文庙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中国最早且至今规格最大的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于是祭孔活动也倍受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

文庙最先供奉的是孔子,后来有部分文庙会也把孔子的部分弟子如四配和十二哲列入供奉对象。唐宋文庙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的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以后历代沿用,即有变化,但主要人物没有变动,一直很固定。

二、武庙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武庙在国家层面的设立是在唐代以来的事,比文庙的设立要晚很多。相比文庙供奉对象的稳定,武庙在历朝历代所供奉的对象变化要大一些。

唐朝上元元年,尊吕尚,即姜子牙姜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孔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像坐侍。这是最初的武庙供奉对象。姜太公为第一代武圣。

唐宋武庙祭祀体系是以文庙为标准,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

元朝时期,元朝皇帝继续以姜太公为武庙主神,但从祀名将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为从祀。明朝初期,朱无璋废除姜太公的武庙祭祀,自此武庙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但在这三百年中,民间普遍尊岳飞岳武穆为武庙之中的武圣。岳飞岳武穆为第二代武圣。

返回目录

文庙供奉的对象分别是谁

文庙供奉的对象是孔子的庙宇,后因庙里同时设“儒学”,故又有学宫之称。中国最早的孔庙建造于公元前478年,也即是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的三间故居作为收藏,展示其生前所用衣冠书琴等物品,并定期祭祀,这是今山东曲阜孔庙的前身。

汉高祖刘邦首开帝王以猪、牛、羊三牲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的先河,随之各地纷纷大建孔庙。南北朝时,各地开始把孔子和颜回同一个庙祭祀,称“孔颜庙”。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到宋、元以后,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圣”、“大成至圣”和“至圣先师”等谥号。

这样,孔庙也就称为“孔圣庙”和“文庙”了。唐以后各州、府、县孔庙内设儒学,府、州、县学逐渐与孔庙合而为一,文庙也就成了官学、孔庙的代名词了。各地文庙规模有大有小,但建筑格局及其陈设基本一致。

文庙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楼、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

因孔子为帝师,故其建筑整体色彩为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拥有的最高建筑等级色彩——红墙黄瓦,并配有丹陛石。文庙内除在大成殿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外,还设立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牌位。

返回目录

从商周到清的军事家之中评选武庙“十哲七十二将”,究竟谁可以入选

十哲:姜子牙,张良,孙武,孙膑,韩信,管仲,诸葛亮,李靖,王猛,刘伯温

三十六帅:白起,王翦,蒙恬,吴起,田穰苴,先轸,范蠡,乐毅,田单,卫青,邓禹,冯异,司马懿,周瑜,陆逊,吕蒙,羊祜,杜预,谢玄,韦睿,陈庆之,高颎,李勣,苏定方,郭子仪,王忠嗣,裴行俭,高仙芝,李光弼,李晟,孟珙,岳飞,徐达,于谦,王守仁,袁崇焕

七十二将:李牧,赵奢,廉颇,司马错,项羽,英布,彭越,樊哙,周勃,周亚夫,李广,霍去病,赵充国,班超,陈汤,吴汉,贾复,耿弇,岑彭,寇恂,马援,窦宪,吕布,关羽,张飞,张辽,马超,典韦,赵云,许褚,张郃,邓艾,陆抗,马隆,陶侃,慕容恪,冉闵,高长恭,斛律光,檀道济,刘牢之,韦孝宽,韩擒虎,秦叔宝,尉迟敬德,侯君集,阿史那社尔,王玄策,刘仁轨,黑齿常之,薛仁贵,哥舒翰,李愬,马燧,浑瑊,李存孝,王彦章,曹彬,曹玮,狄青,吴玠,岳云,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郑成功

以上所列不包括一国之君及非汉政权将领。另折,种,杨家将类多在瑜亮之间,亦不立其中。

附候补名将:百里奚,孟明视,西乞术,蹇叔,斗越椒,曹沫,曹刿,白乙丙,赵盾,项燕,伍子胥,养由基,公孙枝,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蒙骜,李信,王贲,章邯,钟离昧,龙且,灌婴,曹参,夏侯婴,窦固,铫期,臧宫,马武,段颎,盖延,来歙,祭遵,皇甫嵩,朱儁,虞诩,黄忠,曹彰,曹仁,张绣,郭淮,徐晃,

夏侯惇,夏侯渊,文鸳,毋丘俭,钟会,姜维,太史慈,孙策,甘宁,周泰,颜良,文丑,王濬,邓羌,慕容绍宗,祖逖,杨大眼,王镇恶,史万岁,刘方,贺若弼,张须陀,麦铁杖,鱼俱罗,裴行俨,李孝恭,李道玄,罗士信,执矢思力,契苾何力,张士贵,屈突通,薛万彻,薛万均,程名振,郭孝恪,郭元振,牛进达,王晙,张守珪,张仁愿,唐休璟,程务挺,王孝杰,王方翼,薛讷,李祎,郭知运,封常清,仆固怀恩,阿史那献,

萧嵩,杨思勖,段秀实,张孝嵩,韦皋,郭虔瓘,盖嘉运,张巡,崔希逸,李嗣业,张思礼,夫蒙灵察,臧希液,白孝德,南霁云,李抱玉,马璘,白元光,牛仙客,张齐丘,乌承玭,李光颜,李抱真,郭昕,曲环,严武,高崇文,张议潮,张仲武,高骈,刘沔,石雄,萧摩诃,夏鲁奇,高敖曹,石守信,符存审,李继隆,慕容延钊,潘美,王德,韩世忠,刘锜,张宪,宗泽,杨再兴,毕再遇,王坚,余玠,吴璘,张世杰,虞允文,李宝,张定边,朱文正,沐英,张玉,朱能,陈璘,谭纶,麻贵,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刘铤,李定国,邓子龙,史可法,石达开等

返回目录

“文宣王庙”简称“文庙”是从何时开始,有什么相关记载可以佐证 注意,本问题关键是需要拿出史籍记载

“文庙”是孔庙的别称,是另一种比较正式的称谓,全称是“文宣王庙”,“文宣王”是历代封建王朝追封孔子的谥号。唐代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孔子被加封为“至圣文宣王”。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清之际,追谥孔子的封号中加入“先师”,如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至圣先师”,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文庙”中的“文”一方面表明孔子所受的封号“文宣王”,另一方面也说明历代王朝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尊崇备至,所以从公元739年以来中国的一些孔庙就固定的称为文庙。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