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林深时见鹿”完整句子是什么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翻译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林深时见鹿”完整句子是什么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林深时见鹿”完整句子是什么
完整句子是:“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出自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赏析:
李白这首诗写得尽善尽美,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翻译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朝代:
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李白的诗中,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意是什么
【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意】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赏析】
八句,前六句写“访”的过程,重在写景;末两句写访的结果“不遇”,重在抒情。
首联,点明早上“带露浓”,由于作者心情好,景致也好,几乎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景色有点艳与闹的感觉。
颔联,已经走到中午了,快到了,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因鹿性喜静,“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同时,写寺外景色幽静,可与首联对比。
颈联,没实写无人,但从景物来看,是无人。诗人百无聊赖,看起寺周围的景物来,既看出道院的淡泊与高洁,又表明诗人的怅然若失。
尾联,以“无人知”从侧写“不遇”,又以“倚松”惆怅,用笔活,感情流转,有余响。
通篇不正写“不遇”,但随处可见,写诗贵隐,说的就是这个。
如果大声喊出“我不遇”,那么诗意顿消,就成了老老实实的大白话了。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