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谁和魏襄王哀王是怎么回事史记中为梁王又是谁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谁和魏襄王哀王是怎么回事史记中为梁王又是谁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谁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有六个,分别是:

1、魏惠王:

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惠王九年,从安邑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曾开凿鸿沟,从圃田泽引水溉田,开创选拔武卒制度,筑长城于西边。十七年,被齐国败于桂陵,次年,联合韩军败齐、宋、卫联军于襄陵。

二十六年,于楚外的六国中最先自称王,公元前344年,召集逢泽之会,率十二诸侯以朝周天子。二十九年,被齐国大败于马陵,国势从此衰落。惠王后元元年,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威王为王,威王亦承认他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十二年,魏将公孙衍以“合纵”之策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抗秦。因数败于军旅,遂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大梁。晚年屡遭秦国进攻,先后失去河西、上郡。后元十六年卒,子魏嗣继位,即魏襄王。

2、魏襄王:

魏襄王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即位为君,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

3、魏昭王:

魏遫是魏国大梁人,战国时期魏国第5任君主,魏襄王之子,魏安釐王和魏无忌的父亲。

4、魏安釐王:

魏圉,魏国大梁人,战国时期魏国第6任君主,魏昭王的儿子,魏无忌的兄长,魏景湣王的父亲。

5、魏景湣王:

魏景湣王,姬姓,魏氏,名增,一名午,魏安釐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公元前242年—公元前228年在位。魏景湣王元年,秦拔魏二十城,以为秦东郡。

魏景湣王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赵、韩、魏、楚、燕五国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魏景湣王十五年,魏景湣王去世,其子魏王假即位。

6、魏王假: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东周魏国第八代国君。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魏景湣王之子。魏景湣王十五年魏景湣王薨逝,其子魏王假即位。

魏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赵政,被秦王政发觉。魏王假二年,新郑有人反叛秦国,遭到镇压。魏王假三年,第三月,秦国将军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立国179年。秦灭魏,设其为郡县。

返回目录

魏襄王哀王是怎么回事,史记中为梁王又是谁

魏哀王即魏襄王,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国第4代国君。前318年—前296年在位。司马迁误以为其早亡,所以在史记中称为“哀王”。
梁王,则不好说,涉及的人很多。
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战国时代,
因魏国定都于大梁,所以,所谓“梁王”,即是“魏王”。
西汉时代,梁王是大汉的一个诸侯国(梁国)国君。实际上历代梁王,除了早期的彭越和吕产,后面都是刘氏子孙。

返回目录

秦国历史上哪些国君为统一天下起了作用

一、秦孝公

秦国的崛起可追溯到秦孝公变法。秦国立国较晚,又偏处关中一隅,在战国中后期仍然是综合国力较弱的一个诸侯国。如果不能变法图强,秦国兼并六国无异痴人说梦。

秦孝公看到了这一关键点,起用并重用商鞅,施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秦孝公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变法图强为秦国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二、秦惠文王

秦孝公下世,继位的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却没被废止。因此,秦国的崛起并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断。秦惠文王不因人废法,实为过人之举。

秦惠文王即位后,随着商鞅变法后秦国的迅速崛起,六国有识之士意识到秦国的强大对他们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于是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用联合(合纵)的办法对付秦国。这是秦国崛起之后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六国联军将会重创秦国,秦国的强盛也会因此夭折。虽然,此时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足以对强秦构成重大威胁,但是,若六国联合成功,以六国之力攻打一秦,即使秦国已经很强大,仍然是无法承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审时度势,重用纵横家张仪。张仪根据新的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三、秦武王

秦武王重视齐使,以示秦、齐夹击韩、魏之形,断绝韩、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又派樗里疾与韩使欢娱,叙秦韩之好,以此羁縻韩国。

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女,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女,是秦惠文王与魏襄王结盟时定下的姻亲。此时,齐国孟尝君为齐相,压迫魏国,魏国权衡利弊,在秦齐之间左右摇摆。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与魏襄王在临晋(今大荔东)相会,巩固秦、魏联盟。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王稳住周边邻国,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图秦。其后,开始着手解决秦国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并未完全执行。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韩、魏、齐、楚、越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祝贺嬴荡即位为新的秦王。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以此制楚。

越国在勾践灭吴后成为东南大国,国力强盛,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为害,一直都在谋划消灭对方。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陈庄作乱,杀死蜀侯通国。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国叛乱,诛杀陈庄,并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四、秦昭襄王

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

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然而,长年征战,民生凋敝,受到了东方诸侯国的联合打压,之前战果一一丢弃。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

五、秦始皇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返回目录

战国时魏惠王的继位者是谁

魏襄王(?—前296年)
或别谥魏哀王,或魏襄哀王(猜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这些竹书是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竹书纪年》,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
前任:
父魏惠王
前318年—前296年
继任:
子魏昭王
太子申: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就和庞涓一起死了(被俘,自尽)
史记魏世家节选: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罃(魏惠王)与公中缓争为太子。
(三十年)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昂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名嗣)]
太子申死后第二年立公子赫为太子,魏惠王死后继位的是公子嗣.

返回目录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吗

魏襄王魏嗣是明君。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惠王九年从安邑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曾开凿鸿沟,从圃田泽引水溉田,开创选拔武卒,筑长城于西边。
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他还破秦孝公于栎阳,正式称王。

返回目录

秦武王是昏君还是明君

秦武王是昏君,在影视剧中,秦武王嬴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莽撞武夫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说起举鼎,一般大家都会想到力能扛鼎的项羽,那个是举鼎成功的,还有个举鼎失败被砸死的,就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昭王的哥哥。

秦武王因扛鼎而死

公元前311年,一代雄主秦惠文王去世,十九岁的太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在《史记·秦本纪》中,秦武王在他短短四年的执政生涯里,并不是碌碌无为的——秦武王元年,诛杀蜀相陈通,平定蜀乱,随即出兵攻伐义渠。

秦武王二年,罢相国,改设左右丞相,分别授予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秦武王三年,与魏襄王会盟于临晋。

秦武王四年,派左丞相、上将军甘茂领兵东出,攻克韩国重镇宜阳,震慑天下,魏襄王遣太子遬入秦朝拜,八月率军直入周王畿,因扛鼎绝膑而亡。

返回目录

战国魏襄王和魏哀王是一个人吗

魏哀王和魏襄王是同义词,已合并。
魏襄王
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
氏,名嗣,魏惠王之子。魏襄王元年(前
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
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前296
年魏襄王薨,子昭王立。
史记: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子昭王立。

返回目录

信奉儒教的魏襄王不喜欢打仗是仁慈还是无能

魏襄王不喜欢打仗,不是无能,是仁慈。即便是大臣极力劝说,不得不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也选择在最后一刻收兵,不曾发兵。而且他也知才善用,可见如果他生在太平盛世,有大量的时间建设国家,他一定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国君。


魏襄王十七年对于魏襄王是比较有意义的一年,秦国曾和魏国战争并夺取了魏国的十几座城池,于是魏襄王便与秦国国君相约谈判,想让秦国将城池归还魏国。两国国君都准时来到了相约的临晋,魏襄王很有礼貌的向秦王问好,尽管秦王早就对魏襄王信奉儒教有所听闻,可还是佩服魏襄王的气量,毕竟自己夺了他国的城,国君还能很有礼貌的问候就很难得了。


魏襄王对秦王说:在他刚继位的时候,其他四国联合攻打秦国,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打仗,在出兵的最后一刻还是下令收兵了,如果魏国也加入了战争,秦国肯定难敌五国联盟生灵涂炭。所以便请求将十几城归还魏国,不让魏襄王有失颜面愧对先祖,也能不影响两国交好。秦王听后觉得有道理,而且也确实不适合再结更多的仇家了,最后还是将城还给了魏襄王。

魏襄王一生最大的错误是出生于乱世,战国时期动荡,魏国从不主动发动战争抢占资源就逐渐处在了被动的地位,到了魏襄王的儿子一代,魏国已被逐步蚕食。随着秦国逐渐攻城略地,国力渐渐强大起来,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一统天下的秦国。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