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苏轼的和桃花源诗序节选苏轼在此文中对桃花和阅读下面的文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轼的和桃花源诗序节选苏轼在此文中对桃花和阅读下面的文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苏轼的和桃花源诗序(节选)苏轼在此文中对桃花源中住神仙这秒说法持什么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
- 2、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 3、和桃源诗序 答案
- 4、翻译全文《和桃源诗序》
- 5、和桃源诗序文言文答案
苏轼的和桃花源诗序(节选)苏轼在此文中对桃花源中住神仙这秒说法持什么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13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
|
和桃源诗序 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或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和桃源诗序【苏轼】
1、桃花源记(1分)
2、①、只(1分)②、长寿(1分)③、有的人(1分)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苏轼《和桃源诗序》阅读答案
翻译全文《和桃源诗序》
翻译: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xi,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扩展资料:
内容评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青城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桃源诗序
和桃源诗序文言文答案
1.和桃源诗序
《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①止:通“只”,只有.②寿:长寿.③或:有的(人).④醢(xī):醋.⑤焉:于此.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很多(三在古时指虚数,表示许多)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2.《桃花源记苏轼和桃源诗序比较阅读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爱问知识
作者: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或至百二三十岁()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辍耕之垄上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D.属予作文以记之8.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分)(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参考答案:6。
(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1)不要说,(更)不必说(2)沿,顺着(3)通“只”,只有(4)有的(人)7.(2分)D8.(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小题2分。(1)(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9。(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
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
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
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
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
3.苏轼《和桃源诗序的解释》
《和桃源诗序【苏轼】》阅读答案
和桃源诗序【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