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自在的生命很憋屈: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和分析《归去来兮》中陶渊明的形象,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在的生命很憋屈: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和分析《归去来兮》中陶渊明的形象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自在的生命很憋屈: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人生格局
- 2、分析《归去来兮》中陶渊明的形象
- 3、从《归去来兮辞》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 4、《归去来兮辞序》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品质
- 5、归去来兮辞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在的生命很憋屈: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人生格局
《归去来兮辞》这篇词赋,古往今来一直为中国文人所青睐,这是因为人们看中的往往是文字里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自以心为形役”,“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个身为彭泽县令的县小老爷,身在官场却总觉得自己是“误落尘网里”。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绶去职”,归园田居!这需要有何等的胸襟与气魄!
人们崇敬陶渊明高洁志趣,还在于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傲岸品格。回归田园后,“请息交以绝游”,这是与官场绝交的誓言;“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又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尤其,当陶渊明来到田园当中,“或植杖而耘籽”,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是何等的自由自在,“万物之行休”,何等的洒脱啊!
于是,陶渊明的身后,因此而万古留芳!
似乎,此后历朝历代,凡是那些伟大的人物,一旦从“庙堂之高”坠入“江湖之远”,都可以从陶潜陶先生这里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依靠。
范仲淹从“岳阳楼”中,激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治世情怀!欧阳修从“醉翁亭”上找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只是一种人生理趣。苏轼更是从夜赤壁下,体味出“目遇之成色,耳闻之成声”,“惟江上之明月,山间之清风,我与汝共适之!”这是一种生命中的超然物外的力量!
陶渊明,成了后人精神世界里的一处坐标!
《东方丛刊》(1997年1、2期)就有这样记载:渊明的诗名,到了宋代受到特别推崇。宋人开始以“知道“、“见道“者来崇拜陶潜,同时又回头来嘲笑“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以“陶诗显晦“为题,收罗相关史料,得出结论:“渊明诗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这里除了陶诗作为五言古诗的诗体,此已臻于完善,恐怕更多的还在于其隐逸情怀的泛滥吧。
每次在教授学生品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我总似乎驻足于一处风景,沉吟良久,纠结难返。觉得在某些方面,陶渊明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并不是率性而为的洒脱,而是相当多的憋屈,与无奈中的孤往和无所适从的内心挣扎!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反。策扶老以流憩,抚孤松而盘桓。”长期以来,人们的解读,总停留在:诗人无意为官,为官后又如倦鸟般“迷途归返”;回到田园后,面对自然美景,有股流年忘返的痴迷之情。
如此解读,目的就在于必须把诗人那种畅达的隐逸情怀与官场的污浊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觉得这种分析过于肤浅,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首先,我觉得,像陶渊明这样的封建文人,自小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出发点,饱读诗书,将来就是要“兼济天下”,那就必须得“出仕为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现代人往往机械地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为,非此便是彼,其实大错特错了。
任何一个陶渊明式的人物,都不可能二者兼顾。只有在通达不畅,以及兼济天下之途完全被堵死之下,才会不得已选择第二条路去走!所以说,陶渊明是在督邮来访,主管领导让他整顿衣帽出迎,一气之下,“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的。
陶渊明有这么浅薄么?
你没有真正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格局!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确立的“积极用世”思想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道德准则,就已经成为一种思想主流占领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的高地。即便是陶渊明的时代等级森严,“豪门无庶族,下品无寒门”也不例外。如士族豪门顶尖塔上的王羲之,也在《兰亭集序》里抒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寻找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看,陶渊明躲进了田园,似乎也没有达到了人生至境。因为,更痛苦的还在后头呢。这个暂且不提。
我要说的,还是陶先生在农耕生活中的感受。
归园田居,他看到的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享受着纯美的农田风光。劳作之余,还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真是其乐融融,悠哉悠哉!
果真如此么?
那么,“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一连串的设问又作何解?我想,陶渊明的人生格局就此陷入窘境!
此前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悔恨不迭。这里是,不知“遑遑欲何之”,诗人为什么心神不定呢?要到哪儿去呢?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原来如此!
东晋时期,吏治腐败,官职是可以买卖的。足见,社会黑暗到何种程度。陶渊明做官名义上为养家糊口,“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后经家叔引荐,“遂见用于小邑”。实则为实现文人“大济苍生”志向。古往今来,“朝中无人莫做官。”而陶渊明生来“质性自然”,恐怕绝不是个阿谀奉承之辈。官场对他来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可见,田园才是他的归宿,这是早期诗歌充满无上乐趣的原因所在。然而,四十多岁了,就这么蜷缩在园田里,放谁也不会心甘的!
人生格局受阻,脱离了官场,也没能摆脱“羁鸟”“池鱼”的命运,陶渊明憋屈啊!
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盛行,陶渊明可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确实难能可贵。虽然他在《桃花源记》里,构设了一块理想的乌托邦净地,他也并没有为此而追求终生,可见,现实生活他还是认真的。
然而,在上下求索的社会里,自觉的个人生命总是充满无奈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子天命复奚疑!”意思是说,姑且顺遂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可见,陶渊明有多无可奈何!倘若,就此大赞其隐逸情怀的高大,怕也太牵强了。
沉寂下来后的陶渊明,在田园融乐的光环退去之后,那种憋屈和无可奈何的思想也就越发彰显出来。“穷则独善其身,”是要经过生命的淬炼之后,方可逐渐成熟的。我在他此后的一些诗歌里便了看出——
《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对英雄的仰慕,只可惜自己报国无门,无人赏识。“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便是壮士间的惺惺相惜,充满着无奈的感慨。
《杂诗其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
《杂诗十二首》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一组咏怀组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这恐怕才是真正的“穷则独善其身”!一个充满孤独,无奈又执着操守的晚年陶渊明!人生的格局虽还不畅,但已经更上一层楼!
每次带学生读陶渊明,我都觉得一个形象,短褐布襟,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迎面向我走来,后面跟着的,不仅仅是“穷年忧黎元”的杜子美!
2017年9月23日于严桥中学
分析《归去来兮》中陶渊明的形象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可见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从《归去来兮辞》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德谟克利特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道出人生的真实。也道出了人生的虚幻。
陶渊明的人生痛苦正在于对将来的无能为力。无法成功,只有归去。于是他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桃花源,一个体悟生命的精神高地。快乐何其短暂,何其浅薄,伟大的陶渊明,伟大的哲人!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有句话至今仍发人深思:“我们的命运并不因为它不是真实的而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的命运之所以可怕正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时间是吞噬我的河流,而我正是这条河流……世界的可悲在于它是真实的,我之所以可悲正因为我是博尔赫斯。”
事实上的陶渊明正是如此,他无法逃避,即使归隐也无法安心。他也明白,就算自己真的实现了官场上的追求,也不过是更多的虚空。早一天回归自然,寄情山水之间,也算是明智的。此后陶渊明在矛盾中挣扎了一生,这篇辞仕归隐的宣言书是他灵魂的最强烈的绝唱。正如博尔赫斯一样,陶渊明完成这篇辞赋时也一定在想:
我之所以可悲,正因为我是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序》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品质
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注重亲情,热爱自然的美好品质。
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扩展资料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我的人,他用实际的行动追随了内心。生在尘世,不为名利折腰,无需遁入空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时耕作,闲时饮酒赋诗,了无牵挂,身心归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七八糟”的时代,在国家四分五裂,朝廷朝不保夕的社会大环境下,所有人都想当官,但陶渊明却没有随大流,他用一首《归去来兮辞》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进,有官场;退,回归到自己个人。
虽然胸怀兼济天下的志向,但在一次次看透官场真相后,陶渊明还是选择了遵循内心“性本爱丘山”的自由自在。既然官场不适合自己,何不辞去那不喜欢、妨碍自尊的工作,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呢?
陶渊明的一生,按照普世的观念来看,并不完美,他的祖父当过太守,也是书香门第了,但也只是书香门第,那个时候是世家门阀的时代,国家的资源都被世家豪门所控制,如果不是世家的人,那么顶多也只能算一股清流,做不成大的事业的。
陶渊明他的归隐又同那种真正的隐士遁入山林不同,他还是在现实的尘世中生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的身边有家人,有邻居,有朋友;他每天也都做着具体的事情,种田,读书,饮酒。似乎他就是在过着正常的田园生活,但他确确实实是放下了一切,回归了自我。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