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宫中题》原文及翻译和求 千家诗 全文及注释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宫中题》原文及翻译和求 千家诗 全文及注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宫中题》原文及翻译
- 2、求 千家诗 全文及注释
- 3、唐文宗这首诗,道尽宦官干政之苦
- 4、<<别董大>>前两句有何作用
- 5、宫中题译文 | 注释 | 赏析
- 6、车路生秋草上林华满枝凭高何眼意無复侍臣知古诗什么意思
- 7、<秋思>里表现对亲人深切思念的诗句是
《宫中题》原文及翻译
宫中题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唐穆宗第二子。公元827年(宝历二年)19岁时被宦官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为帝。在位14年(公元827—840年)。年号大和(太和)、开成。李昂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躬亲政事,痛恨宦官,任用李训、郑注等人,顺利地夺取了宦官的一部分军权。他励精图治,出宫女三千多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公元835年(太和九年),文宗准备带领宦官去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降下的甘露,届时把宦官一网打尽,但因事情败露未果,李训、郑注等人反而被杀死,文宗亦被软禁。后忧郁成病,终于被宦官们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谥曰昭献,葬章陵。今存诗七首。
原文: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2)上林:汉代宫苑名。(3)凭高:登高。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求 千家诗 全文及注释
链接: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别董大 宫中题李昂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译文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注释辇(niǎn)路:指皇帝马车所行的道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上林:即上林苑,也指皇宫园林。详见《城东早春》注。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何限:无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煳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唐文宗这首诗,道尽宦官干政之苦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这是唐代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李昂的诗歌《宫中题》,大意为:宫中的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站在高处,不禁生出无限的悲苦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吧。
李昂为什么悲苦?
太和九年(835年),宰相李训联合凤翔节度使郑注发动“甘露之变”,谋划诛杀宦官,结果行动失败,仇士良愈加擅权专恣。
从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北司,也就是唐代的内侍省,设于皇宫之北。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迫胁天子,下视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他们牢牢地掌握住军政大权,能肆意决定君主的生杀和废立,无法无天之极。
区区宦官,却能掌握军政大权,则要从神策军说起。
神策军,原为唐朝西北方的戍边军队,乃是唐代名将哥舒翰在天宝十三年(754年)设立于磨环川。这支军队训练有素,在西北与吐蕃身经百战,战斗力极强,是一支精锐之师。
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将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驰援中原,与九大节度使合兵围攻安庆绪,却遭安庆绪军迎头痛击,卫伯玉和宦官监军鱼朝恩只好退守陕州。
这时,吐蕃趁神策军离开磨环川之机,出兵占领神策军故地。无家可归的神策军被归陕州节度使郭英乂统率,后郭英乂所辖军队并入神策军,由宦官鱼朝恩管辖。两军合一,神策军被扩大为一万多人的大军。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兵犯长安,朝中禁军溃败。唐代宗李俶逃往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护卫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再次进犯关中,郭子仪率兵拒敌,收复长安,鱼朝恩率神策军入京,神策军正式成为天子禁军。因鱼朝恩护驾有功,唐代宗封他为天下观军容使,并统率京师神策军。
鱼朝恩兵权在手,就开始干预政事,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宰相大臣决定政事,如果没有先和他打招呼,他便瞪大眼睛说:“天下之事,难道不是由我来决定的吗?”他还在神策军中设置诏狱,用以迫害无辜。鱼朝恩蛮横凶暴,欺压朝臣,比皇帝还皇帝,以致朝中公卿都不敢抬头看他。
直到大历五年(770年),在宰相元载等人的配合下,唐代宗设“鸿门宴”召来鱼朝恩,以图谋不轨为由,把他擒获,缢杀于内侍省。随后的十几年里面,神策军均以本军将领为兵马使管辖。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叛军攻陷长安,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人咸阳仓皇出逃至奉天,被叛军包围一月余。这期间,护驾的只有宦官霍仙鸣和窦文场,所以,唐德宗返回长安后,又开始重用宦官。
仇士良就是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他先是侍候太子李纯,李纯继位后,迁仇士良为内给事,负责监督平卢、凤翔等军。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年仅十八岁的唐文宗李昂继位,在甘露之变前夕,封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仇士良自此掌握神策军军权。
可惜,唐文宗只除掉了王守澄,诛杀仇士良失败,被仇士良手下宦官劫走。宦官们挟持了皇帝,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而仇士良作为宦官头子,已完全掌握朝中大权。
有一次,唐文宗问大学士周墀:“以你的看法,我可以跟前代哪个君主比较?”周墀一听,赶紧跪拜说:“以臣之才不足以判断,不过,我听天下人说,陛下可比古时的尧舜。”唐文宗说:“我怎敢和尧舜比较,所以要问你,你看我比周赧王、汉献帝如何?”
周墀吓了一跳,说:“陛下圣德,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汉景帝虽比不上,何至于自比那两个亡国之君呢?”唐文宗说:“周赧王、汉献帝不过受制于强藩,今日我却受家奴钳制,只怕比周赧王、汉献帝还不如呢。”
说着,唐文宗潸然泪下,周墀也跪伏流泪。自此以后,唐文宗不再朝见大臣,终于在开成五年(840年)抑郁而终。
仇士良和鱼弘志商议后,竟罔顾众大臣意见,颁发伪诏,立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鏶为君,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可不像唐文宗那般好捏。他读书虽不如文宗,但刚毅果断,喜怒不形于色,而且比唐文宗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气息。对于仇士良,唐武宗采取“内实嫌之,阳示尊宠“的措施,表面言听计从,暗地里积蓄力量,谋划反击;又任用李德裕为相,以排斥仇士良。李德裕也跟前几代宰相不一样,范仲淹说:“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李商隐誉之为“万古良相“。
大唐王朝再次进入君明臣贤的时代。在李德裕的辅助下,唐武宗逐渐削去仇士良的军权和官职。仇士良自知作恶多端,担心大祸临头,于是请求告老还乡。同年六月,仇士良去世,唐武宗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一年后,被检举家藏武器,唐武宗下诏削其官爵,并抄没其家。
仇士良当权期间,杀二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穆宗第八子安王李溶)、一妃(唐文宗宠妃杨贤妃)、四宰相(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穷凶极恶二十余年。一因手握神策军军权,二因皇帝迂腐、臣下离心。
仇士良临还乡时,对来送行的宦官党羽传授驾驭皇帝的经验:“不要让天子闲着,应该常常以奢靡来掩盖他的耳目,使他沉溺享乐,没工夫管别的事情,我辈才能得志。千万不要让他读书,不让他接近读书人,否则,他就会知道前朝的兴亡,内心有所忧惧,便要疏远我辈了。”
这经验之谈,和玄宗时代宦官高力士的所作所为何尝没有不谋而合!皇帝以为重用宦官便能无后顾之忧,殊不知宦官一旦掌握大权,胡作非为起来,比将相反叛更难控制。宦官之祸,可谓甚矣!<<别董大>>前两句有何作用
第一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宫中题译文 | 注释 | 赏析
车路生秋草上林华满枝凭高何眼意無复侍臣知古诗什么意思
宫中题
晚唐李昂
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宫中的甬道边长起秋草的时候,御花园里的花仍然在枝头上绽放着。现在的我想登上多高的山也不再需要和侍臣们商量了,当然政见也不再需要和他们一致了。
<秋思>里表现对亲人深切思念的诗句是
《秋思》里表现对亲人深切思念的诗句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这句诗的意思是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诗文鉴赏: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秋思》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